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作為航空電動化時代的革命性飛行器,是未來城市空中交通場景的主流產品方案,已迅速成為國際航空科技創新競爭的新賽道。在國內,它擁有一個更為廣義的名字:電動飛行汽車。最近兩年,在PE、VC市場連續降溫之際,eVTOL概念反而成了“冬日暖陽”,吸引著越來越多投資人的關注 。
eVTOL飛行器離普通的大眾消費還有多遠?這條賽道何時可能迎來大爆發?中、外之間在eVTOL領域是否存在差距?圍繞著這些問題,聯想創投《科技瞭望塔》欄目近期邀請了eVTOL賽道明星創業公司——零重力飛機工業(合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零重力”)的創始人李宜恒,對國內外eVTOL賽道的現狀及未來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在李宜恒的履歷中,我們發現了他16歲追尋設計飛機的理想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足跡,還有大學期間便開始進行飛行器型號研發取證項目的創業;5年時間,他取得自己的型號TC并完成不錯的銷售業績。在李宜恒看來,外界對eVTOL賽道的兩個重大誤解和疑慮在于:起點更高的eVTOL會不會像造車新勢力一樣,陷入持續“燒錢”泥潭?現階段eVTOL離大規模商業化是不是還比較遠?
李宜恒認為,eVTOL飛行器相比新能源汽車,項目啟動及渠道運營資本投入相對較小,eVTOL企業實現財務自主造血所需的資本門檻要遠比造車新勢力低,可以避免卷入大額“燒錢”、需要投資人持續“輸血”的窘境。
在全球eVTOL發展方面,李宜恒認為,雖然國內與歐、美在開展上存在1-2年的差距,但中國本土極其強大的新能源基礎產業鏈為eVTOL的發展提供至關重要的航空新能源支持,中國的eVTOL項目“后發優勢”十分充足。
同時,李宜恒還預計,隨著頭部企業eVTOL型號逐步取證,以及產品技術成熟、監管政策配套和量產成本控制等因素綜合推測,eVTOL產業初步商業化運營將在2024-2025年到來。隨著日臻完善的城市空中交通基礎設施、逐步成熟的產品技術和更全面規范的政策法規逐步落地,2028年很可能會成為國內eVTOL賽道規模化商業運營的元年。
訪談內容精選整理:
聯想創投:“零重力”提出的“第三種交通生態”是什么概念?
李宜恒:我們將綜合立體交通框架按照形態分成了三個生態體系:第一種交通生態是指近地面交通,它包括傳統的公路、水路和軌道交通等;第二種交通生態是指以民航客機為主的高空交通,以上兩種交通生態都已非常成熟。
零重力提出來的“第三種交通生態”,指的是300-3000米高度范圍內的低空智能交通新生態,主要解決城市內及城際間的中短程低空通勤問題。我們相信,未來的低空出行會逐步成為大眾化的通勤方式,真正走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也是“零重力”創業團隊的一個奮斗愿景。
聯想創投:低空出行是個大膽而有趣的愿景,什么時候開始有這個想法的?
李宜恒:我高中時向往能自己設計一款飛機,高二時候通過高考來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8年上學期間,我負責的課題是幫助國內某通航公司的小型飛機取得TC適航手續,由此萌生了著手做一款屬于自己的、面向大眾的小型飛行器的想法。于是我和導師朱清華教授于當年底籌建了一個不到10人的小團隊啟動了這個計劃。耗時21個月,我們團隊就拿到當時民航局頒發的第46個TC證,后來一共做了兩款飛機都取得了不錯的銷量。
在傳統型號項目進行過程中,我們切身感受到了行業的一些痛點與發展趨勢,所以從2020年10月開始,我們將注意力放在了航空能源電動化和垂直起降方向上,相信eVTOL是實現“大眾化低空出行”的最佳載體,因為我們覺得電動化是第三次航空能源革命,它既解決了能源問題,也把成本降下來了,同時,垂直起降將更是降低了使用門檻,因此那個時候我們便開始籌備“零重力”eVTOL項目。
聯想創投:eVTOL實現大規模商業化之前,需要重點解決哪些問題?
李宜恒: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技術與產品成熟度、法規與政策匹配度、商業化量產成本以及消費者接受度等,當前國內eVTOL產品在適航安全及飛行監管等方面的法規及政策基本符合產業發展現狀且仍在持續完善中,某些方面甚至略有超前,最主要的還是產品成熟度和量產成本的問題,大眾接受度也取決于此。
技術與產品成熟度方面,飛控、航電、感知等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航空電池和整機輕量化等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由于eVTOL起降過程對動力爆發力要求很高,因此對航空電池的能量密度和放電倍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eVTOL對輕量化要求也極苛刻,2.5噸重的汽車重量多出幾十公斤影響不大,但同等重量的eVTOL就得以幾百克為數量標尺去設計減重,不光機身構件和電池要減重,還要不斷提升功率密度來給電機減重,因為eVTOL輕量化事關載重和續航。
量產成本跟產品成熟度之間其實是一對系統性問題,比如eVTOL電池與車規動力電池不能通用,導致采購成本幾乎是后者的10倍。如何將eVTOL的量產成本降至消費者能夠承受的范圍,是其大規模商業化落地的另一關鍵,這需要整機廠商和供應鏈伙伴在技術和模式創新上一起努力才能實現。整機廠的目標,很大程度上是在安全性的最高原則下,在輕量化和成本之間做取舍。
聯想創投:技術與產業發展水平上,中、外eVTOL各自處于什么位置?
李宜恒:eVTOL是個全新的物種,大家起跑線其實不會相差太多,我國與歐、美在項目開展上會有一些時間差距,但在關鍵技術與產業鏈多數環節雙方互有領先,并且我們更具有后發優勢。
在傳統航空領域,歐、美國家在航空發動機、適航技術與感知技術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在電動化時代這些差距基本被“覆蓋”了,甚至很多地方我們是領先的。比如,我國在eVTOL領域很大的一個優勢在于強大而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正是受益于此,我國在eVTOL三電系統等關鍵技術和產業鏈基礎設施方面有更好的傳承和沿續。
聯想創投:eVTOL成本控制何時可達到普通人買得起的水平?賽道爆發點何時出現?
李宜恒:我們的目標即是讓eVTOL成為大眾的通勤工具,隨著中國eVTOL產業政策的不斷鼓勵,以及產品型號的量產與迭代,還有產業配套的快速發展,我們預計未來最快3-5年內有可能做到。
而且,從產品成熟度到政策及基礎設施配套等多維度綜合考慮,eVTOL賽道也可能會在2028年后逐步進入到爆發期。目前全球已披露共有900多個eVTOL在研型號,多數集中在最近兩年,其中頭部企業的型號均已在進行適航流程,億航EH-216S率先取得eVTOL行業首個TC,這意味著初步商業化運營將在2024-2025年到來。隨著日臻完善的城市空中交通基礎設施、逐步成熟的產品技術和更全面規范的政策法規逐步落地,eVTOL綜合運營與擁有成本將不斷下降,市場接受度與客群規模將持續增長。我們預計5年后會是一個行業的爆發增長期。
聯想創投:在大爆發之前,eVTOL初創企業會不會陷入造車新勢力一樣的“燒錢陷阱”?
李宜恒:這是外界對eVTOL初創企業的一個誤解。
eVTOL賽道未來將是數萬億美元規模的超級賽道,天花板極高,具體商業化路徑我們預計,會經歷先ToB主攻封閉場景、最終向ToC逐步滲透打開開放場景的過程。在早期的ToB封閉場景階段,eVTOL項目主要成本在于研發與產能建設,不需要像造車新勢力一樣面對ToC市場的巨大銷售費用壓力。
同時,eVTOL初創企業相較于新能源汽車行業,其自主造血能力更強,跨越過盈虧拐點的門檻更低。我們當前正在計劃TC取證階段的兩座機型未來五年內將陸續交付,其中明年會有小批量交付,取得適航證后交付量會大幅上升。所以,總體來說eVTOL初創企業不會經歷新勢力一樣的大額持續燒錢階段。
聯想創投:目前“零重力”在行業處于怎樣的競爭地位?未來在產品與融資上有何規劃?
李宜恒:目前國內eVTOL創業企業披露有近百家,處于頭部位置的大約6-7家,我們有幸處于第一梯隊位置,同時也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我們的核心優勢在于技術和產品規劃能力等方面。核心技術方面,零重力產品搭載自研的余度飛控系統,且旋翼效率和噪音控制也是業界領先的,這讓我們的產品性能參數具備競爭優勢;我們的兩座機型ZG-ONE采用換電模式,也大幅提升了用戶的運轉周期率。
產品規劃方面,基于當前的PE、VC融資環境,零重力先通過能夠快速量產落地交付的ZG-ONE實現造血,然后在此基礎上布局新產品,我們已經拿到了目前國內唯一一個擁有TC的電動固定翼產品的獨家授權,這也是一個即將交付的產品。
同時,今年零重力也加入了聯想“光明計劃”,與股東聯想創投達成了生態戰略合作,基于聯想集團的龐大產業鏈資源給零重力提供至關重要的產業賦能支持,解決了eVTOL產品小批量打樣生產的問題,這對于這們這樣的初創企業而言是個稀缺的資源,給我們的產品快速推向市場提供了重要支持。期待未來與更多行業伙伴攜手并進,將在產業和政策的雙重加持下,在新能源航空器研制的道路上持續發力。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