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如果邁不過這三道坎兒,未來生鮮電商或仍“行路難”

            2020-01-08 19:12:27     來源:光明網

              光明網記者 姚坤森

              “呆蘿卜”因線下門店擴張過快,資金鏈斷裂,部分門店暫停營業;“吉及鮮”宣布融資失敗,將大規模裁員、關倉;生鮮電商“我廚”被曝暫停服務,官網、App一度無法打開……去年年底,大批生鮮電商平臺陸續被曝經營困難。

              作為近年來頗受資本青睞的行業之一,業界巨頭紛紛入局生鮮電商領域。但事實上,行業退潮遠比想象來得早。未來生鮮電商的出路在哪兒?

            如果邁不過這三道坎兒,未來生鮮電商或仍“行路難”

              (圖片來源于網絡)

              擴張速度快,產品同質化明顯

              “一方面擴張過快導致后續整體運營、產品質量、用戶體驗、售后服務等問題頻現,另一方面供應鏈短缺無法及時跟上。”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說。

              她認為,對于生鮮電商來說,有保證的供應鏈渠道,發力高質量資源配置,才能讓消費者買到具有高性價比的商品;同時,眾多生鮮電商平臺在產品種類、服務體驗以及配送方面的特點并不突出,并且始終處于燒錢培養市場、消費習性的階段,這種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的模式,無法持久延續。

              以“呆蘿卜”為例,2019年8月該公司上線了豬肉首件5折活動,750克的鮮帶肉湯骨15.75元/份,600克的五花肉14.4元/份;而在當時,這樣的肉價約為菜市場售價的一半。呆蘿卜副總經理王朝暉曾表示,盲目擴張追求數量和速度,導致履單成本、研發成本失控,這是呆蘿卜出現經營困難的重要原因。

              保鮮難度大,產業鏈粗放待解

              “生鮮電商倒下的重要原因還在于損耗大。”莫岱青說,雖然生鮮商品的毛利率很高,但由于產業鏈太長,從種植、選品、包裝分揀、物流到營銷等環節,都會直接導致產品的損耗擴大、利潤降低。

              《2019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研究報告》提到,隨著互聯網購物習慣的養成和即時消費需求的增加,蔬菜在生鮮電商品類中有所增加,但“互聯網買菜”供應鏈復雜、成本高等難題依然存在。

              “常溫零售產品的紅利讓投資資本艷羨,所以生鮮電商也被盲目的資本青睞,相關風險被忽視。”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東曉騰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虎東也認為,這讓生鮮電商的經營者盲目鋪攤子,盲目用常溫產品零售電商的經營思路來經營。

              觸達消費者還差“最后一公里”

              有統計顯示,由于80、90后消費群體生活節奏快,對互聯網服務更加依賴,生鮮電商“即買即得”的體驗式消費人群也逐步增多。

              “生鮮電商的保鮮問題B端做得好,但C端最后一公里其實有待完善。”陳虎東認為,B端的倉庫到倉庫、倉庫到門店、倉庫到商超等,冷藏冷凍物流車輛保證了溫度要求;而C端冰袋、干冰、水等,都需要在短時間內送到客戶手中,否則產品質量不能保證。

              “菜場有時效性,部分區域超市覆蓋又不夠密集,再加上一二線城市生活節奏加快,時間和便利性成為不少上班族優先考量的因素,這使得手機買菜有較大的用戶需求。”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說,未來生鮮市場會呈現菜市場、超市和社區生鮮(手機App+前置倉)等多種業態共存的局面。

              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研究員高蕊認為,與其它電商業態相比,生鮮電商的零售本質在于對消費終端的“觸達”。比如,線上線下相互融合,全渠道正在成為零售業態的標配,生鮮電商的發展不僅在于“線上下單”,更重要的是“線下如何送貨”;當下前置倉和自提柜各有爭論,本質上還在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從農田到購物車再到餐桌的流通。

            [ 責編:楊煜 ]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