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德市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家新能源科技企業生產車間,機器人在生產汽車配件。
王旺旺攝(人民視覺)
工作人員在江西省宜春市一家綠色智造工廠里忙碌。該工廠設置了地源熱泵空調系統、光伏發電項目等,實現綠色低碳生產。
周 亮攝(人民視覺)
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姑孰鎮洞陽村,風電機組與藍天白云、村莊、道路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綠色的生態畫卷。
王玉實攝(人民視覺)
新能源產業作為我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近年來進入高速發展快車道。隨著產業發展以及技術升級帶來的設備更新換代,動力電池已大量退役,風電、光伏組件“退役潮”正在到來。做好這些新能源產業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工作,既是保障新能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也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應有之義。
日前,相關領域全國政協委員圍繞“加快建立新能源產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這一主題,積極建言獻策,助力新能源產業資源回收利用可持續發展。
完善政策法規,健全回收利用標準體系
近年來,為引導和規范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等設備的回收利用,國家陸續出臺了系列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但在多位相關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看來,目前這些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尚不能完全滿足新能源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
為尋求解決之道,今年4月至10月,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圍繞“加快建立新能源產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開展了一系列調查研究。在調研中,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錢智民發現,當前,我國新能源設備退役回收利用還存在政策法規體系不完善、經營主體責任未落實、技術標準水平偏低、市場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推進新能源產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迫在眉睫。”錢智民表示,應盡快完善回收利用政策法規體系,壓實市場各方主體責任,推動新能源產業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他建議,應建立健全覆蓋裝備設計制造、新能源發電、退役設備回收利用等全產業鏈各環節的政策體系,統籌協調各主管部門職責,加強政策銜接,加快推進立法工作。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這種迫切性尤為明顯。我國鋰、鎳、鈷等資源對外依存度高,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新能源電池對鋰、鎳、鈷等資源消費量迅速增長。“在此背景下,資源回收再利用成為保障供應鏈安全的一條關鍵途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翁祖亮指出,退役電池中的主要金屬總體含量比原生礦的金屬品位高出約10倍,可利用價值高。
“應推動再生資源與原生資源一體化利用,構建廢舊電池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平臺與體系。”翁祖亮說,同時也應優化新能源廢舊電池進口管理,建立廢舊電池資源進口管理法律法規、質量監管舉措及管理細則,保障海外資源高效回流。
目前,新能源設備回收利用專項優惠政策尚未覆蓋新能源全產業鏈,尤其尚未延伸至設備生產環節。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谷樹忠建議,加強政策預研和儲備,根據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需要及時推出適用政策;同時,統籌規劃國家、行業和團體標準,建立覆蓋各關鍵環節,以及生產技術、安全環保、質量保證、企業資質等關鍵要素的標準體系。
強化科技支撐,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科技創新,是推進新能源產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重要支撐。
“目前,我國新能源產業資源再生與回收利用技術創新日趨活躍,但總體上科技支撐還存在短板,廢舊組件回收利用技術不夠成熟,退役設備回收技術標準體系還不健全,全產業鏈綠色設計與制造尚待加強。”全國政協常委、內蒙古自治區科協主席趙吉說。
趙吉認為,應強化科技規劃引領作用,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規劃布局新能源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科技創新平臺,建立政府引導的新型研發機構,統籌建立新能源產業再生資源國家實驗室。“集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開發新型組件回收處理原創技術,重點研發可循環利用的新能源組件新結構、新材料、新產品。”趙吉建議。
“要打通光伏產業鏈綠色閉環‘最后一公里’。”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環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利文表示,在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可以優先支持在光伏裝機時間早且規模大、光伏制造業集中的典型地區,通過產學研用示范項目,培育回收利用產業頭部企業,同步推動回收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同時,將新型環保替代材料的研發納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支持光伏制造企業開展“綠色制造”項目示范,從源頭構建生態閉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戴和根對提高退役電池全要素資源化回收綜合利用水平一直很關注。他建議,加強動力電池拆解、再生修復、電解液回收等設備和工藝技術開發;開發清潔回收廢舊鋰電池技術,加大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等技術在電解液回收過程中的開發應用推廣,持續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同時,加快突破檢測重組和修復技術瓶頸,為動力電池梯次利用提供重要支撐。
明確各方職責,優化新能源設備回收責任分工
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821萬輛,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達975吉瓦時。隨著動力電池退役潮的來臨,做好退役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工作,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閉環,成為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方面,市場端收集的退役動力電池多以拍賣、價高者得的方式進行銷售。另一方面,我國動力電池回收責任主體是汽車生產企業,但電池回收利用涉及多個交叉學科,工藝鏈冗長、技術復雜,汽車生產企業從事動力電池回收業務技術上存在短板。”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曾毓群表示,靠傳統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來落實電池回收難度很大,這是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曾毓群建議,應進一步明確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各方責任義務,優化責任分工:汽車生產企業或其授權的售后服務網點負責車輛維修環節的退役電池收集;汽車報廢拆解企業負責車輛報廢環節的退役電池收集;上述主體收集到的退役電池應轉交給電池生產企業,由電池生產企業對其安全、壽命、性能等進行科學評估后,再分類處理。
新能源產業鏈涵蓋原料生產、裝備制造、電站開發運營、回收利用等各環節,“由誰來承擔回收責任”,是大家普遍關心關注的話題。
“圍繞光伏、風電和儲能裝備領域,盡快建立健全政府、發電企業、設備制造企業、回收利用企業‘四位一體’責任體系,形成協同融合的長效機制與有機責任鏈條。”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海良建議,應分類夯實主體責任,系統構建清晰的產業鏈協同發展格局。例如在報廢與處置環節明確由發電企業承擔首責與主責;在回收與再利用環節考慮由發電企業承擔退役設備合規處置與綠色產品采購責任,回收利用企業承擔規范生產與安全環保責任等。
“建議建立協同監管機制,壓實企業環保責任。”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志揚表示,在環保責任落實方面,應建立協同監管和信息共享機制,明確新能源產業資源回收利用及處置全過程各監管部門的職責邊界和責任清單;強化回收利用處置全過程環境污染防治監管,鼓勵推行清潔生產技術和物料源頭替代。同時,全面推行動力電池及光伏組件“數字護照”溯源管理,利用溯源平臺大數據資源上下聯動的優勢,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管理平臺。(李昌禹)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