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創新動能澎湃 未來產業競發

            2024-03-13 10:02:5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 《中國證券報》10日刊發文章《創新動能澎湃 未來產業競發》。文章稱,5日提交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腦機接口、衛星互聯網、核聚變、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合成生物等前沿尖端技術,在今年全國兩會頗受代表委員關注。他們群策群力,為鍛造我國未來產業競爭力,提出一系列針對性的建議。他們認為,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有助于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升全球競爭新優勢。

            加速布局未來產業

            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代表著科技發展新趨勢,關乎經濟發展的“含金量”。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寧吉喆建議,加快以數字智能技術、綠色低碳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生物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形成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

            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以布局未來產業為牽引,增強科技創新動能,加速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未來產業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是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因為這些特點,技術攻關重要性愈發凸顯。

            有專家表示,我國競逐未來產業,既對加強基礎共性技術供給和新興科技成果轉化提出了新挑戰,更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高等教育科技創新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為未來產業,量子科技距離技術成熟仍有很大一段距離,可一旦成功部署,產生的影響將是顛覆性的。目前,我們的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處于起步階段,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路徑仍在探索,企業的研發實力有待提升。”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市政協主席楊智表示,量子科技被普遍認為將引領下一次產業革命,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戰略制高點。

            ——以布局未來產業為抓手,爭搶發展機遇,加速鍛造更強的產業國際競爭力。

            作為信息時代的太空基礎設施,衛星互聯網的全球競爭與日俱增。全國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濤表示,衛星互聯網是利用地球低軌道衛星實現的低軌寬帶衛星互聯網,不僅具有速度快、全球覆蓋、發射成本低等方面的優勢,而且能夠提供更高效和安全的通信和情報收集方式。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人工智能方面,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認為,人工智能的意義不亞于個人電腦和互聯網的誕生,將徹底改變產業形態和競爭格局。他建議制定國家層面的《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加快形成以國產大模型為核心的自主可控產業生態。

            加大自主技術攻關力度

            藍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工信部等七部門近期發布的《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重點未來產業賽道,包括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要求到2027年,未來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部分領域實現全球引領。

            未來產業從“愿景圖”到“實景圖”,還需加大自主技術攻關力度。

            “以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先進計算技術,與數智化機器設備、數智化勞動者等新要素緊密結合后,是一種新質生產力形態。但在不可控的外部因素以及國內數字經濟深化發展的大趨勢下,新質生產力持續發展要求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關鍵技術自主自研迫在眉睫。”全國政協委員、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曹鵬告訴記者。

            唯有迎難而上,方能掌控“未來”。“科技創新之路比我們想象得要困難,關鍵核心技術只能靠我們自己努力奮斗。”3月8日,全國人大代表、高德紅外董事長黃立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集中采訪活動時說,“我們不僅在腦機接口芯片,還在紅外熱成像、紅外探測器等方面,打破封鎖,解決了‘卡脖子’問題。”

            重視源頭技術創新布局是業界共識。“針對可能顛覆未來的新技術,我們需要更前瞻的基礎技術儲備。比如,下一步可能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的緊密結合。”劉慶峰說。

            “我們一直致力于強化創新的力度、廣度和深度,致力于從芯片、器件、材料、算法和架構等底層核心技術上實現新突破,打造強勁數字引擎,我們也將繼續深入研究和開發新技術,推動公司在底層核心技術的持續突破。”全國人大代表、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苗偉說。

            曹鵬建議利用大模型契機,從系統規劃之初,就走出自研技術原生路徑。他建議以政策引導、模式推廣、典型案例等方式,推動產業和企業,把國產化的產業價值作為第一目標,形成新質生產力對產業的扎實助力。

            合力壯大未來產業藍圖

            目前,各方力量正加速匯入未來產業賽道,發展前景明朗。

            ——競逐未來產業賽道,資金支持必不可缺,尤其是敢于冒險的中長期創新資本。前沿技術探索往往存在攻關難度大、持續周期長、失敗風險高等特點,充足的資金保障,更能激勵創新主體勇闖“無人區”。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的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從主要投向看,初步考慮,超長期特別國債將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糧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質量發展等領域建設。他表示,這些領域潛在建設需求巨大、投入周期長,現有資金渠道難以充分滿足要求,亟需加大支持力度。

            尤其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這一工作任務時提到,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優化產業投資基金功能。

            資本市場的支持無疑是關鍵一環。“二級市場的情況會直接影響一級市場對創新企業的態度,希望進一步暢通創新資本的投資退出通道。不單是A股市場,也建議能縮短科技企業、生命科技企業海外上市的備案時間。”全國政協委員、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梁穎宇說。

            ——競逐未來產業賽道,人才保障至關重要,尤其要激發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活力。

            “年輕人最有創造能力,也最具有創新潛力,他們現在是國家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未來就是建設科技強國的主力軍。”科技部部長陰和俊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集中采訪活動時表示,科技部將充分發揮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的特色優勢,建設協同高效的戰略科技力量,打造科技強國建設的國家隊。

            全國政協委員、知乎首席執行官周源說:“新質生產力的源頭在科技創新,落腳點在產業升級,關鍵因素在人才支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而且要有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等。”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一體統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一體部署實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近期,各地密集發力未來產業,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比如,江蘇省科學技術廳、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近日聯合印發《加快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產業發展“5個100”行動方案(2024-2026年)》,在第三代半導體、通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元宇宙等未來產業領域著力實施“5個100”行動,努力開辟未來產業新賽道。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