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制作:方金洋
新華社天津3月12日電(記者徐思鈺)走進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國家動漫園里的大型動作捕捉棚,四周環繞著三十多個高清紅外攝像頭,身著特定裝備的動捕演員正在中心表演,一個做著相同動作的虛擬動漫角色在電腦上躍然而生。
“這是動作數字孿生,利用光學動捕技術,棚內多個專業攝像頭捕捉演員身上的特定標記,以毫秒級的速率計算出角色的運動軌跡,然后將數據傳送到電腦上,實現虛擬人物的動作。”國家動漫園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動捕棚的技術顧問崔盛輯向記者介紹道。
動捕演員身著特定裝備在動捕棚內表演。新華社發
據了解,“數字孿生”是指把現實中的靜態物體、人及周邊環境利用虛擬3D技術還原進電腦,再接入現實各類傳感器數據,最后由AR、VR或各類屏幕等載體呈現出來的技術。這一聽起來科技感十足的概念,已在城市智慧管理、文創產業等多領域得到了應用。
“在數字孿生技術相關應用中,大眾相對熟知的是靜態模型數字化。”崔盛輯說,例如虛擬城市的建構就是通過把真實的城市街景通過數字渲染“搬入”虛擬空間,收集、加工數據,來刻畫城市全貌,從而實現城市管理智慧化。
“而我們主要做的技術是動態數字孿生,比如人體姿勢的數據分析,可以運用于運動醫學、非遺動作數字留存等。”不久前,崔盛輯團隊與天津市濱海新區太極拳協會合作,留存了一套太極拳動作數據。“通過數字技術,可以將這些非遺文化保存下來。”他說。
崔盛輯正在查看虛擬形象制作效果。新華社發
“85后”崔盛輯從事數字技術相關工作已近十年,“我從小就喜歡玩游戲,但我更喜歡探索游戲背后的技術邏輯。”從游戲美術轉型到數字技術行業,他一直在數字的世界里遨游。在他看來,數字空間延伸了現實,能更高效地協助人們解決問題,在數字行業大有可為。
近年來,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數字孿生應用的實現成為可能,相關技術人才也在不斷涌現。人社部近年公布的18個新職業,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員名列其中。
這一“科技范”十足的數字新職業也為不少人打開就業新空間。在搭建虛擬場景需求導向下,捏臉師、動捕師及動捕演員等工種活躍在社交類產品和游戲制作等領域。
“我主要負責虛擬形象的數據修飾。”22歲的實習生丁銘告訴記者,就讀于虛擬現實專業的他已計劃今年畢業后留在團隊繼續工作。在崔盛輯的團隊中像丁銘這樣的“00后”占60%以上,他們憑借自己的想象與雙手,在虛擬宇宙中開發“新世界”,在虛實之間感受科技與美學交織的魅力。
崔盛輯(右一)正在和團隊青年人員討論虛擬形象制作工作。新華社發
新職業照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活力。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的規模不斷擴大。去年發布的《中國城市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3)》顯示,目前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0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伴隨著全行業數字化的快速推進,數字人才需求仍在與日俱增。
“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對年輕人的需求非常大,我們公司也在不斷地招人。”崔盛輯坦言,數字新職業的就業前景十分廣闊,期待有更多年輕人才進入數字“新世界”中。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