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有組織科研與自由探索并非非此即彼

            2024-02-22 12:22:56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顏寧(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教授)

            說起基礎科研,人們普遍認為它是自由探索,我本人也一直在相對自由寬松的學術環境中成長。但是人類基因組計劃這類目標明確的大項目則屬于有組織科研,其也極大地促進了基礎研究領域的原創發現。所以,有組織科研與自由探索并非非此即彼,要讓有組織科研與自由探索相互促進,激發科研人員的內驅力,開展“頂天立地”的科研。

            所謂“頂天”,就是能在科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篇章、在世界范圍內有重大影響的原創發現。專心科研本身就是一種幸運,成為世界上首個發現者或創造者,簡直是人生最大的饋贈。若能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內驅力,使其才智發揮到極致,何愁沒有創新?調動科研人員的內驅力,就要給大家充分的自由,讓他們不被事務性的工作打擾,建立科研經費包干制,給予更大的自由度和決策權。資助機構應長周期、滾動式支持,依托單位應提供專業化的服務,盡可能創造“科研無憂”的環境。

            所謂“立地”,是目標導向類基礎研究,堅持“四個面向”,從需求端作為問題的出發點。具體到生物醫藥領域就是揭示致病機理,開發新藥物、新療法。這正是有組織科研的優勢領域,也能產生原創成果。我們希望科學家與臨床醫生加強合作,臨床醫生發現問題,科學家凝練問題、探索問題,開發新療法、新藥物,助力臨床救治。

            做“頂天立地”的科研,還需要科研評估避免“一刀切”,防止人才帽子異化。針對基礎研究和轉化研究,應分類制定人員考核機制和績效評估機制,用不同的評價體系去衡量成果產出,盡量避免科研過度功利化。


            (光明日報記者崔興毅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2日 08版)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