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至30日,2023“一帶一路”科普場館發展國際研討會在中國科學技術館舉行,借此難得之機會,《中國科技新聞網》的記者有幸采訪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尼亞內羅畢多部門地區辦事處自然科學處處長約斯蘭·努爾博士(Dr. Yoslan Nur)。
努爾博士自1999年就開始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職業生涯,他長期致力于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和科學普及傳播,并參與管理了久負盛名的“教科文組織卡林加科普獎”。此外,努爾博士還為促進全球創新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約斯蘭·努爾博士接受《中國科技新聞網》記者采訪
在這次采訪中,努爾博士向記者表達了積極開展科普場館建設國際合作、促進“一帶一路”科普資源共享的愿望,另外他也對中國在非洲科學普及與創新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在豐富全球創新文化方面發揮的突出作用給予了高度贊揚與肯定。
科普場館是推動公眾科學意識與行動的催化劑
2017年,出席首屆“一帶一路”國家科普場館發展國際研討會的全體代表聯合發布了《北京宣言》,宣言中提出:“科普場館是開展科學傳播不可或缺的力量。”努爾博士對此觀點深表認同。
在談到科普場館的發展對于促進文化交流和推動科技創新方面有何意義時,努爾博士表示,科普場館在促進科學傳播和科學教育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具體表現在三方面:第一,科普場館作為非正式的教育平臺,對促進科學傳播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科普場館也有助于提高公眾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第二,科普場館也是科學家與政府、社會之間交流互動的中心;第三,科普場館可以成為對新興技術感興趣的年輕人的創新平臺。科普場館在促進文化交流、推動技術創新方面具有巨大價值。另外,科普場館也將有助于提高人們對現有的全球挑戰的認識,尤其是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挑戰的認識。
CANSM攜手聯合國,推動全球科普場館合作
在當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積極與包括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簡稱“CANSM”)在內的全球多個科普場館協會合作,將科普場館打造成為促進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平臺。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簽訂了雙邊協議,以促進雙方的成員國之間開展關于科普場館建設的交流與合作。協議簽訂后,CANSM積極履行義務,為斯里蘭卡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提供了技術援助。近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繼續促進CANSM與非洲受援國的合作,以推動科學傳播倡議進一步的發展。
此外,教科文組織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積極推動科普資源的共享,并邀請CANSM參與相關技術支持倡議,為“一帶一路”成員國提供技術援助和科普資源,支持科普場館的能力建設和科普政策制定。
中國積極助力非洲科學傳播與創新
努爾博士在訪談中給出了一組數據:整個非洲僅有三分之一的國家擁有科普場館,共計73家。非洲的科普場館建設面臨諸多挑戰,這些挑戰包括政治參與度不足、基礎設施不足、資金有限等。努爾博士向記者介紹了關于中國科技館將在非洲進行流動科技館巡回展出的計劃,該計劃針對非洲國家科普設施和資源服務嚴重不足的問題,旨在通過組織流動科技館展覽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國家的巡回展出,對實體科技館發揮補充甚至替代作用。
中國在非洲開展了多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其中最著名的項目包括內羅畢-蒙巴薩鐵路建設和埃塞俄比亞科技博物館。“這些舉措在提高當地的科學能力和整體科學素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談到中國在非洲科學傳播與創新方面所做出的貢獻時,努爾博士高度贊揚道。內羅畢到蒙巴薩的鐵路項目影響深遠,該項目不僅改善交通,還促進了經濟發展,深受當地居民的歡迎。此外,之前提到的埃塞俄比亞科技博物館已成為一項重要資產,極大地培養了當地人民的科學認識。正是因為這個成功例子,肯尼亞或盧旺達也希望能采取類似的行動,以促進當地科普場館的發展。
科普場館領域的國際合作與挑戰
在談到“一帶一路”成員國間科普場館資源共享、國際合作的問題時,努爾博士引用了一句俗語:“一個人如果想走得快,就單獨走,如果想走得遠,就大家一起走。”他認為科普場館國際合作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成員的集體參與和貢獻,如何激活和維護這個網絡、建立相互依存的關系至關重要。
中國一直致力于推動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而這離不開中國現階段較高的科技水平及較強的國家實力的支撐。努爾博士認為,中國在科學、技術和創新上的快速發展得益于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等部門的設立及部門間的協同合作。“在過去四十年里,中國已經迅速發展成為擁有高水平科技能力的現代國家。”努爾博士對中國在發展知識經濟和知識社會方面做出的努力表示贊賞。他舉例道,在中國許多科技園和高新區都擁有以創新為重點的優秀科學中心,政策在這方面起著強有力的支持作用。
然而,現階段的國際合作也面臨一些全球性的挑戰。例如許多國家目前對科學的政策支持仍然不足,尤其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科技創新就像一個發動機,國家需要不斷地為發動機加油,一旦它開始運轉,就會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進步,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努爾博士介紹道。也就是說,制定科學政策對于將科學與社會相互融合至關重要,科學家們不能關起門來搞研究,要讓科學真正能夠為人們解決問題,在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造福百姓和社會。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