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石墨烯、自發熱……保暖衣的“黑科技”你看懵了嗎

            2023-12-08 10:19:25     來源:錢江晚報

            氣凝膠、火山巖、石墨烯、自發熱……

            保暖衣的“黑科技”,你看懵了嗎

            專家提醒,保暖新概念不乏夸大其詞,消費者挑選時應理性

            本報記者 金檬

            氣凝膠抗寒服、火山巖保暖棉、紅外蓄熱、空氣鎖溫……隨著冬天來臨,保暖產品又開始受到關注。但在挑選保暖衣物的時候,或許你也因為這些“高科技”的概念看花了眼。

            當冬季保暖新品融合了科技元素,究竟是真正的科技創新,還是一場“智商稅”陷阱?一件看上去并不厚的冬衣,真的可以牢牢“鎖住熱量”嗎?商家宣傳的“科學保暖”,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面對花樣宣傳,消費者怎么能夠不踩雷,挑選到合適的入冬裝備?專家告訴記者,新技術確實更保暖,但商家往往過度宣傳,消費者選購時要擦亮眼睛。

            氣凝膠抗寒服

            黑科技還是“智商稅”?

            “我們用的是宇航服的核心隔熱材料——氣凝膠,這是一款新的黑科技,它的升溫能力是普通棉服的兩倍……”

            打開一個賣冬季衣服的直播間,你大概率能聽到一些帶有黑科技色彩的話術。最近,一些新銳品牌開始推出“氣凝膠抗寒服”,號稱其具有比羽絨服更加輕薄保暖的功效。

            其實,氣凝膠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它是指通過一定的干燥方式,使氣體取代凝膠中的液體而形成的一種納米級多孔固態材料,是目前已知導熱系數最低、密度最低的固體材料,過去一直應用于航天軍工、石化等領域,曾被美國宇航局用于隔離太空服等。

            隨著技術迭代、產業躍遷,氣凝膠近年來也開始應用在服裝材料上,通過加入纖維增強材料,形成一種氣凝膠復合材質。那么它真能帶來比較好的保暖抗寒效果嗎?

            杭州的陳女士告訴記者,她買過一款厚度為3mm的氣凝膠外套,親身體驗下來,保暖效果挺好的。“拉鏈拉上以后,里面的溫度計顯示28度,甚至有點熱。”

            不過,記者發現,在一些售賣氣凝膠衣服的網店中,也不乏消費者的吐槽:“保暖效果和普通衣服沒有什么區別”“真的不保暖,看來是智商稅”……

            消費者褒貶不一,或許是因為氣凝膠運用在服裝材料上的技術還不夠成熟。

            “從原理上來講,氣凝膠用來保暖是可以實現的,而且未來發展前景較好。”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召嶺告訴錢報記者,不過目前氣凝膠的成本較高,且大多不耐水洗,易碎,通常需要和其他的纖維材料復合使用,因此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目前,有關氣凝膠在服裝領域的使用還沒有國家標準。“氣凝膠的填充比例、厚度,與什么材料進行復合,結構設計等等,都會影響其保暖效果,市面上的氣凝膠服裝也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李召嶺說。

            保暖新概念,不少是夸大其詞

            “空氣鎖溫”“保暖黑科技”“石墨烯自發熱”……隨著年底將近,種種聽起來“高大上”的保暖熱詞,開始占據各大商店和線上商城的醒目位置。

            某電商平臺上,一款保暖背心宣稱添加了石墨烯,售價39.9元,銷量已達89.1萬件;另一款石墨烯保暖褲,銷量也有36.9萬件。在詳情頁內商家介紹,這款保暖褲3秒起熱,一條頂三條……

            真的有這么神奇嗎?李召嶺告訴記者,有的新技術、新面料確實能帶來更好的保暖效果,但很多時候商家可能是夸大宣傳,用新概念作為一種噱頭來營銷。

            以石墨烯為例,它是碳原子以特殊結構排列連接而成的新材料,具有優異的熱傳導性能,但石墨烯本身不會發熱。

            “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衣服的材質,比如羽絨服的充絨量等,石墨烯只能起到輔助保暖的效果,且非常有限,最多只能幫助升溫1-2℃,有時候消費者的心理作用可能更大。”李召嶺說。

            一名從事紡織行業16年的鄭先生告訴記者,現在市面上不少“發熱技術”等新概念,不過是商家發掘出的新名詞,其實有的可能還是十年前的技術,消費者對其應保持理性,不必過于追求這些新概念。

            五花八門的保暖用品,怎么挑選?

            在電商平臺搜索“保暖衣”“羽絨服”等關鍵詞,就會彈出上萬條商品品類;走進一家商店,只是秋衣、秋褲,可能就有上十種。有的網友直呼:“過冬真是太難了!”面對五花八門的衣物,我們應該怎么挑選呢?紡織領域的專家和業內人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一是拋開廣告標語,先看成分標簽。“一般而言,成分含量精確到小數點后一位的,可信度更高一些,面料成分檢測很少有剛好整數百分比的。”鄭先生說。

            另外,貼身衣褲要避免選擇高滌綸(聚酯纖維)含量的,因為滌綸不透氣、不吸汗,有較強悶熱感。

            對于保暖衣褲,鄭先生認為,追求性價比的可以選擇德絨,它具有不錯的保暖效果,且牢固度較高,比較耐穿;想要貼服舒適度更高的,可以選擇含有羊毛、羊絨的混紡面料;想要又保暖又不臃腫,可以選擇高支紗的產品。

            李召嶺表示,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穿著場景來選擇。比如,對于江浙地區、以室內辦公為主的消費者來說,天然棉的保暖衣貼身穿更加舒適、透氣,氣凝膠抗寒服等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

            二看價格。如果某件衣物售價大大低于市場價格,需要更謹慎一點。

            以羊毛衣物為例,鄭先生說,一套薄款的全羊毛保暖內衣褲套裝,下機成本就要100元左右,算上包裝、銷售費用,一般定價大于200元,如果低于這個價格,就要打上問號。“有的是羊毛含量打折扣,有的可能是積壓的庫存商品,由于一些超過質保年限,保暖性、質量方面可能會受影響。”

            三是試穿體驗。要更直觀地感受保暖效果,消費者不妨在室外親身試穿體驗。

            最重要的是,消費者們要保持理性,尤其是在直播間網購時,不要被一些商家夸大的話術“忽悠”。“有的保暖服裝需要專業的制備工藝,即使原料成分相同,但不同的工藝會帶來不同的穿著感,這在圖片或視頻里很難體現,消費者可以盡量找品牌或者老店,相對來說可靠性更高。”鄭先生說。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