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1月20日電 (記者 陳靜)以秸稈為環保材料生產一次性餐具,為城市疏水管道研發納米涂層降低結構腐蝕可能,自主研發污水處理設備幫助排水質量達標,從連續7年治沙的社會公益社團發展出一個數字化治沙初創項目......記者20日獲悉,在2023年KAB大學生微創業行動綠色發展主題微創營項目路演中,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16所高校的21支創業團隊紛紛介紹自己的項目,以及他們在綠色發展領域的行動和實踐。
在2023年大學生微創業行動綠色發展主題微創營項目路演中,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16所高校的21支創業團隊紛紛介紹自己的項目。(KAB全國推廣辦公室供圖)
據悉,這次參加培訓的21個微創業項目涉及數字化治沙、農村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綠色有機肥料研發、智慧牧場、大宗固液廢棄物處理等領域。這些路演項目引起了不少投資人、專家的關注。“很多項目只是一個小小的項目,一個微創新、微創業,但是可以看到它的應用前景是很廣泛的,可以在細分市場里有很好的應用。”悅一資本董事長楊延華點評說,這些創業項目還體現了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ESG這個主題。在廣發乾和硬科技行業投資部投資經理史團偉看來,大部分項目都是大學生或師生共創的項目,這是高校相關機構、實驗室多年科研積累、自然而然產生的科研項目,有很好的科技含量,也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
除了項目路演外,本次綠色發展主題微創營還進行了微創業大講堂、商業模式畫布培訓、走訪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風投機構培訓等一系列培訓活動,就共創綠色未來、如何提升創業項目、如何通過創新支持綠色項目等議題進行了互動交流與培訓。
KAB全國推廣辦公室總干事董時20日對記者表示:“今年,為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任務,我們在大學生微創業行動項目征集中設立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綠色發展三個賽道,并舉辦相關主題微創營,助力青年學生成長成才。”董時介紹,大學生微創業行動發起9年來,覆蓋上千所高校,上萬個項目進行了專題展示,構筑服務大學生創業者不同階段的成長平臺,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文化,加強對創業大學生的資源對接與扶持。
“我們發揮行業優勢,為大學生創客提供創業實物輔導,搭建對接資本的平臺,也為大家創造深度交流、共同成長的機會,努力幫助創業青年實現夢想。”廣發證券黨群工作部總經理張娜娜說,微創業不僅是大學生創業者為社會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一種方式、一種嘗試,也是自我在心中埋下一顆種子,為夢想努力的過程。
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許濤認為,在青年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中倡導綠色發展主題,并把各高校大學生綠色創業項目匯聚起來,通過微創營這種集專題培訓、項目路演、參訪交流的方式,開拓了學生們的國際視野、提升了創新能力。
“希望廣大青年創業者能在新時代創新創業浪潮中繼續勇往直前,在拼搏奮斗當中留下自己青春亮麗的身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創新創業教育分會副秘書長施永川說,9年來,大學生微創業行動在創業大學生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前關注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更能激勵和培育越來越多大學生創業者“從微起步”。
微創營營員參觀了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圍繞可持續發展和碳交易、碳金融等問題,進行了交流互動。(KAB全國推廣辦公室供圖)
作為2021年大學生微創業扶持項目代表,相關企業聯合創始人吳睿昌介紹了他的創業經歷,并將公司新研發的一個自行車輪帶到了現場,讓在場學生們感受這個碳纖維車輪和一般車輪的不同。吳睿昌分享說:“我們團隊都來自同濟大學,有力學背景,知道碳纖維在什么部位堆疊受力最好,可以把輪子做得更輕,耐用性更久。”現在,騎行已成為一種時尚的休閑運動方式和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他們的產品開始遠銷海外,在意大利、新加坡和日本都有了不錯的銷量。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減污降碳管理運行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趙敏分享說,綠色低碳和循環使用對企業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她提到,歐盟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對產品的耐用性、可重復使用性和可降解性等方面都有嚴格要求。她希望青年學生在創業中,不僅要注重產品競爭力,還要從技術、模式和管理創新的角度重視整個生產環節,提高產品或行業全要素的生產效率,積極推動減污降碳工作,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完)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