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臨床診療指南(2023年)》日前發布,新版指南是由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眼底病學組與國家眼部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基于最新研究結果與臨床診療亟需解決的問題制訂。針對年齡性黃斑變性(AMD)的治療,指南推薦抗VEGF藥物作為AMD一線治療方案,與 3+PRN方案比較,艾力雅?主動治療和延長(T&E)具有一定程度獲益。
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老年人群低視力乃至失明的主要原因,2040年全球AMD患者數量預計將達到2.88億例。我國70歲以上人群AMD的患病率為20.2%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AMD的患者數量也在持續上升。
2012年,我國針對AMD的臨床診療制定了共識,其主要內容是臨床診療路徑的推薦。近年來,隨著眼科儀器、藥物飛速發展,臨床研究不斷深入,目前臨床上AMD的診斷和治療手段已經發生了一些改變。因此,十分有必要與時俱進,制定既有國際視野,又符合中國臨床診療特點的指南,來規范我國AMD的診斷、治療、預防和隨訪。
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中心黎曉新教授介紹“新版指南是由臨床專家團隊與方法學團隊緊密合作,對AMD診療相關的臨床問題,進行了多輪修改和討論, 確定指南要解決的臨床問題。當證據強度不夠的情況,則由眼底病專家團隊充分討論,形成推薦意見,并交由指南外審專家組進行評審,外審人員由臨床眼底病學專家、指南制定方法學專家組成。最新指南中共確定了8個需要解決的臨床問題。其中1個臨床問題聚焦于AMD的診斷手段,其余7個臨床問題均聚焦于AMD的治療,特別是新生血管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治療。”
新生血管(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wet AMD)是累及視網膜中心的疾病,如果未進行持續有效的治療,疾病會迅速進展2,3。黎曉新教授強調:“抗VEGF藥物不斷更新和發展,在強調精準、個體化治療的時代,不同的給藥方案和隨訪間隔也為患者提供了更為多樣的干預策略。強調精準、個體化治療的時代,對于疾病的不同階段需要選擇合適的檢查和治療方案,這對眼底病醫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給臨床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對于疾病的不同階段需要選擇合適的檢查和治療方案。多項臨床研究結果證實,艾力雅?主動治療和延長(T&E)方案與3+PRN方案比較,3+T&E方案在治療1和2年時,BCVA較基線提高的平均值略高,兩年注射次數多2-3針,但在長期視力和形態學指標方面可表現一定程度獲益。在新生血管性AMD的抗VEGF治療中,相較于3+PRN方案,有條件推薦3+T&E方案。鑒于不同抗VEGF藥物的推薦玻璃體腔注射給藥最長間隔時間不同,采用3+T&E方案時須考慮合適的隨訪間隔時間。
新生血管性AMD的新生血管的生成與細胞因子的失衡有關,如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胎盤生長因子(PGF)、血小板生長因子(PDGF),而缺氧和炎性反應可能是導致細胞因子失衡的啟動因素。新生血管主要由增殖的血管內皮細胞組成,作為不成熟的毛細血管,可導致滲漏、出血、水腫等。
艾力雅?活性成份為阿柏西普,是通過重組DNA技術由中國倉鼠卵巢(CHO)K1細胞生產的融合蛋白,該融合蛋白是由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胞外結構域(即VEGFR1 Ig2區和VEGFR2 Ig3區)與人IgG1的Fc結構域融合后形成的同源二聚體糖蛋白。本品僅供眼玻璃體內注射用。阿柏西普為一種可溶性誘餌受體,與VEGF-A,VEGF-B和胎盤生長因子(PGF) 結合,抑制這些因子與天然VEGF受體的結合與激活。
新生血管(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nAMD)是一種進展迅速的眼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在短短三個月內導致視力喪失。nAMD是世界范圍內不可逆失明和視力損害的主要原因之一。nAMD是一種老年性的疾病。當異常血管生長并在黃斑下導致液體滲漏,就會影響到負責敏銳的中央視覺和精細視覺的黃斑區。滲漏的液體會損壞黃斑區的結構并最終引起黃斑瘢痕化,從而導致視力喪失。全世界有1.96億人患有AMD,預計到2040年這一數字將增至2.88億。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