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上中旬,廣東東莞迎來了雨季。周末,不少身著雨衣的游客沿著彎彎繞繞的山路爬上觀音山。盤山公路的兩旁開著顏色鮮艷的小花,隨著海拔升高,云霧開始彌漫交纏。一些游客索性拋開雨具,任憑氤氳的水氣貼面而來,以洗滌他們的疲憊。
綠水豐漣漪,青山多繡綺。在廣東省東莞市東南部樟木頭鎮,有一處山清水秀之地,這里山水相依、森林密布,清幽靜謐的山林間隱藏著眾多網紅打卡地,被譽為“南天靈秀勝境,森林康養福地”,這里就是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
“只要有空閑,香港、深圳、廣州等地的朋友愿意花上一個多小時來到這里。這里擁有東莞市內最大最完整的原始次生林。近年來,公園的游客每年達百萬人次以上,累計接待海內外游客超1500萬人次。”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主任陳景玉說。
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規劃面積為18平方公里,坐擁東莞市內最大、最完整的原始次生林,森林覆蓋率達92%以上,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極高,是東莞這個制造業密集工業城市不可或缺的“綠肺”和天然的生態屏障。
據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董事長黃淦波介紹,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作為東莞市最大的綜合性文旅景區,積極融入東莞“雙實現”發展格局——實現經濟在萬億新起點上加快高質量發展、實現千萬人口與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榮,在“兩山理論”的指引下,經過二十四年不斷地探索、改革、創新和完善,闖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道路。
24年前,觀音山只是一座默默無聞、名不見經傳的荒山,24年后的今天,觀音山彰顯著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交相輝映。
從1999年到2023年,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從當初的一個荒山變成現在的青山翠林、景色宜人的康養福地和文化寶山。
2005年,原國家林業局批準觀音山森林公園升格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定名為“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2010年,園區獲得國家4A級旅游景區認證。
陳景玉介紹,2021年,公園投入資金近200萬元,進行林相改造和特色花草種植,打造彩色森林帶。加強了各景觀樹種及生態籬笆的種植,豐富了林相結構,美化了森林景觀。觀音山的森林覆蓋率從2000年的60%提升至目前的92%以上。
“曾有專家組檢測發現,公園內負氧離子含量最高處每立方厘米達11000多個,大大優化了空氣質量,成為廣東重要的生態屏障。”陳景玉說。
如今,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生長和繁衍著近千種野生植物和300余種野生動物,園內群山連綿、林木蔥郁,擁有東莞地區保護最好、最完整最大的原始次生林;其中不乏粘木、白桂木、蘇鐵蕨等國家保護Ⅰ級的瀕危植物以及中華小鯢、穿山甲、貓頭鷹、狐貍等受保護動物,保護并保持了生物資源的多樣性。
依托植樹節、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寒暑假等,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面向游客及各地中小學生開展博物館參觀、植樹、認養樹木、生態環境知識科普、研學旅游等活動,倡導低碳環保理念,弘揚生態文明。
迄今為止,觀音山每年舉辦近百場文化活動,讓30萬市民和游客參與其中。觀音山還連續15年累計組織數10萬市民免費參加全民健身登山活動。
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位置,香港、深圳、東莞、廣州等核心城市都在其1小時經濟圈內,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依托于大灣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的擴張和人口增長給觀音山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和難題,守著綠水青山如何發展經濟,是觀音山面臨的重要課題。
黃淦波給出的答案是:為綠水青山融合文化元素,讓自然之美和文化之美交相輝映,深度呈現兩者融合帶來的美學價值和商業價值。以“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長久建設”為發展思路,確立以“生態建園、文化立山”為根本的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的獨特道路,形成了“文化、經濟、綠色”相協調的三位一體發展新路徑。
陳景玉介紹,觀音山在未來五到十年內要建設5A級景區,為東莞這個工業城市的高品質發展和建設綠色宜居城市作出更多的貢獻,保護好原有生態資源的同時,持續積極踐行國家生態旅游發展政策,努力實現綠色發展、平衡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綠色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底色,我們必須始終把生態擺在優先位置。面向未來,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將是東莞高質量發展的自然人文新驅動,是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文化新地標。”黃淦波說。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