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自中國,屬于世界,根植于歷史,更面向未來。近八年來,“一帶一路”經歷了從倡議到共識、從愿景到行動、從雙邊到多邊的發展過程,現已成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多邊主義和助力自由貿易的重要力量。秉持開放態度,進一步多邊化發展,使“一帶一路”平臺在規則制定、人員構成、組織管理、項目落實等各方面實現標準化、公開化發展,才能吸引更多國家參與建設“一帶一路”,拓展發展空間,為世界經濟復蘇發展創造更多機遇。
多邊機制的建立和運行
亞投行代表了全球多邊主義在困難情況下的積極發展,對“一帶一路”的發展極具啟發意義。2019年 6月 11日,亞投行副行長艾德明在全球化智庫( CCG)的演講中介紹了亞投行的多邊化經驗。亞投行在組織架構方面尊重多樣性, 230名全職員工來自 4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決策層由 12個代表不同國家的董事組成;高管團隊中,只有總裁來自中國, 5位副總裁則來自英國、法國、印度等 5個不同國家。通過多邊性的組織架構,亞投行在決策時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公平和公正。在實際運營中,亞投行善于運用創新方式進行融資、投資。在成立之初,亞投行便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進行合作,并通過發行證券等方式創新地利用私人資本解決融資問題,使基礎設施建設這一全球經濟發展“新紅利”惠及世界各國。
參考亞投行的多邊化模式,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一帶一路”多邊機制的建立和運行。
一是搭建組織架構和決策管理的多邊機制,并將其常態化,強化“一帶一路”國際公共產品的屬性。例如,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委員會,打造“一帶一路”國際治理機制,加強共同治理、政治互信和文化交流;設立各有關國家參與的“一帶一路”國際秘書處等多邊參與的常設機構,以穩定的機制安排,方便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和深入推進。建議像 G20、APEC一樣,在各國輪流舉辦“一帶一路”年會,各國定期聚在一起討論“一帶一路”的相關議程,就合作內容開展廣泛交流和協商,并通過協議、規劃、機制、項目等方式,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在各個階段的循序發展。
二是拓展聯合國框架下的多邊合作對象,建立“一帶一路”與現有國際秩序框架下主要治理機構的對接。例如,成立聯合國“一帶一路”機構,充分發揮聯合國的橋梁作用和國際影響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增效作用,促進“一帶一路”參與國之間的對話。同時吸引更多聯合國系統下的機構參與進來,把“一帶一路”理念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對接起來,將“一帶一路”的理念變成這些國際組織的相關議程。可以與世界銀行、 IMF、國際移民組織、國際勞工組織等國際機構加強合作,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在全球治理中應有的作用。全球化智庫(CCG)在 2019年第 55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舉辦了“一帶一流”主題官方邊會,在會上,時任世界銀行代理行長、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認為,有一個很好的方式可以破解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質疑和攻擊,那就是讓世界銀行作為第三方機構來為“一帶一路”項目做第三方評估,這樣可以大大提高“一帶一路”項目的可行性和透明性,減少外界誤判。
三是吸引更多發達國家參與,拓寬“一帶一路”外延。“一帶一路”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一份公共產品,它不應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結合體,還要邀請發達國家參與進來,拓展“一帶一路”的外延,尋求具有更多國際經驗的合作伙伴。比如在全球化智庫( CCG)與第 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聯合舉辦的主題晚宴上,美國前國務卿約翰·克里就曾表示,中美可就“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合作。2019年,中國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第三方市場合作指南和案例》,這是中國與發達國家在第三方市場進行項目合作的新模式。目前,中國已經同法國、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等發達國家簽署了第三方市場合作文件,并陸續開展了系列合作。未來還需要繼續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推進中國、投資所在國和發達經濟體及其他經濟體企業之間的第三方合作,推動“一帶一路”的可持續發展。此外我國需要建立和重點國家在“一帶一路”層面的合作,打開國家層面對“一帶一路”的引領。如英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不僅具有示范意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國際格局的變遷和全球化新模式的開啟。
對接現有區域機制與國際規則
幾千年前,在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幾乎同一時期,中東歐也有一條帶來了商貿繁榮的“琥珀之路”。“琥珀之路”與“絲綢之路”相連接,共同構成東西方文明互通交流的大通道。幾千年后的今天,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中東歐國家反響熱烈,因為它正契合了這些國家復興“琥珀之路”的愿景。a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蒙古國提出了“草原之路”倡議,土耳其發起了“中間走廊”倡議……“一帶一路”的發展是一個需要不懈努力的長期過程,中國在“一帶一路”的愿景中提出,期望與認同這個構想的國家一起,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
2014年,中國提出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同“歐亞經濟聯盟”、蒙古國“草原之路”倡議對接,打造中蒙俄經濟走廊。2016年 6月,《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簽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首個多邊合作規劃綱要。同年 9月,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的首個雙邊合作規劃《“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對接合作規劃》也正式簽署。
2018年9月,歐盟發布了歐亞互聯互通戰略政策文件《連接歐洲和亞洲 —對歐盟戰略的設想》。文件積極評價歐亞互聯互通的意義和對促進歐亞經濟增長的作用,提出加強歐亞陸地交通連接,倡導“全面、可持續和以規則為基礎的互聯互通”,并表示愿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加強合作。在歐亞大陸互聯互通規劃出臺之前,全球化智庫( CCG)曾先后兩次受歐盟委員會之邀參加亞歐峰會亞歐互聯互通體系論證會,與各國專家共商亞歐互聯互通理論體系,為全球化制定全新的可視性指數標準。我們圍繞人文領域提出的多條建議,被歐盟委員會采納,作為調整框架的依據,并形成新的可視性指數標準。同年 12月,中國發布了最新的《對歐政策文件》,文件同樣提出推進中歐互聯互通平臺建設,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歐盟的歐亞互聯互通戰略、歐洲投資計劃、“泛歐交通運輸網絡”等發展規劃的對接。
“一帶一路”倡議契合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為雙方發展戰略對接提供了新的切入點。“一帶一路”建設未來的順利推進,要充分利用現有多邊 /雙邊合作機制,創新合作方式,深化和利用好現有合作平臺,有效進行重大規劃和項目對接。在積極推動已簽訂合作規劃的落地實施外,“一帶一路”還需要繼續加強與其他區域規劃的對接,比如土耳其的“中間走廊”、越南的“兩廊一圈”、英國的“英格蘭北方經濟中心”、波蘭的“琥珀之路”等,通過與全球規則對接,將其構建成一個國際合作的公共平臺。
此外,“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巨額貸款,中國放貸如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可大大解除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倡議存在的質疑。中國作為新興的債權大國,尚欠缺有效管控外部債務風險的經驗。巴黎俱樂部是主要債權國的常規溝通機制,中國可考慮加入巴黎俱樂部,遵循透明、可行、可持續借貸的國際貸款規則,成為負責任的債權國。此舉有助于防范中國所面臨的外部債務風險,保障全球金融穩定。
2021年6月13日,在美國總統拜登倡議推動下,在英國康沃爾“七國集團”(G7)峰會閉幕式上,一項名為“重建美好世界”( Build Back Better World,以下簡稱 B3W)的倡議被寫入聯合聲明。這是一項預計耗資巨大的“全球基建計劃”,以“協助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國家建設基礎設施”為公開宣示的核心目標,聚焦于氣候變化、健康安全、數字技術、性別平等這四個“高質量領域”,將在整合包括“藍點網絡”計劃在內的各類既有方案基礎上,將臂展延伸至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非洲以及印太等地區,并將通過“強勁的戰略伙伴關系”來促成具體合作項目。a隨后,歐盟在 7月也發表聲明,表示將從 2022年開始實施名為“全球聯通歐洲”的戰略,構建以歐洲為中心的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網絡。
盡管美西方推出 B3W等基建計劃存在對沖“一帶一路”的意圖,但其與“一帶一路”并非不可調和,而且必然會出現與中國的合作。全球基建是具有廣泛共識且較為迫切、宏大的國際合作領域,“一帶一路”可與美西方提出的 B3W等基建計劃對接合作,通過優勢互補、良性競爭及第三方市場合作等路徑共同提升全球基建水平。中國也完全可以秉持開放包容的學習和接納態度,對其所提出的基建計劃表示歡迎并尋求合作空間。
搭建公共合作與服務平臺
從提出至今,“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獲得了越來越多國家與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正在逐步轉化為頗受國際社會認可的公共產品。a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應在踐行多邊主義基礎上,努力打造一個多層次多角度的公共合作與服務平臺,囊括各利益攸關方,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邁向高質量發展。這方面,民間力量或企業力量應承擔更多責任。民間與官方的互動和協同,將為推動“一帶一路”的有效落地提供保障。
企業平臺:建立“一帶一路”國際企業聯盟。企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主體,建議采取“開放式”的加盟方式,吸引企業響應并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打造最大的“一帶一路”企業家平臺。聯盟企業成員在“一帶一路”實施中搭建發展、產業、邊貿、科技、物流、金融、旅游以及文化交流八大平臺,以搭建平臺的方式為“一帶一路”有關國家和核心區提供全方位服務。在此基礎上,國際企業聯盟可以組織國際論壇,比如制造業峰會、中小企業峰會、跨國公司與中小企業合作論壇等,交流企業間在“一帶一路”上關于產業、投資、合作等方面的議題。
人才平臺:建立“一帶一路”專業人士聯絡服務平臺。“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實施,需要各類專業人士、專業服務的支持,只有選擇適合的專業伙伴,充分發揮專業人士的優勢,才能有效管控各類項目風險。目前,國際上對主要的專業人士都有成熟的資質要求,同時也形成了一批跨地區的專業人士國際組織,在相關專業群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可以充分發揮這些專業人士國際組織的作用,設立“一帶一路”專業人士聯絡服務平臺,聚焦“一帶一路”建設的專業人士。平臺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建立“一帶一路”專業人才數據庫和系統的服務體系,方便企業及其他機構尋找合適的國際化人才,以及專業人士尋找合作伙伴或發展平臺。平臺還可以與沿線國家的專業人士社團建立長期戰略性合作關系,共同促進沿線國家的共贏發展。
金融平臺:成立“一帶一路”國際開發銀行合作聯盟。“一帶一路”開發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目前比較確定的資金來源有絲路基金、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等。在此基礎上,“一帶一路”建設還需打造國際資金池,完善金融管理水平,探索擔保、審核、風控和保險新機制。在融資體系方面,注重建設多元化的融資體系以及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可由亞投行發揮帶領作用,并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美洲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全球開發銀行進行合作,成立“一帶一路”國際開發銀行合作聯盟,打造以國際多邊開發銀行為主的“一帶一路”建設項目貸款共同體,形成國際多邊開發銀行共同貸款、共同發包、共同招標的國際化、規范化、公開透明運作體系。在充分發揮各國政府融資作用的同時,還要鼓勵各國民間資本進入,引導商業股權投資基金和社會資金參與共建“一帶一路”。
風控平臺:建立預警或信息共享機制,構筑“一帶一路”建設的“防火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存在的非傳統安全問題突出,針對這些問題建立實時且詳盡的風險監控和預警平臺,對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至關重要。同時,歐亞腹地是全球地緣政治角逐的重要地區,該地區存在不同的安全結構級別,如區域級的歐洲安全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次區域級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以及開放性的跨地區的亞信會議等,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已有的安全體系,建立多重“防火墻”,建立統一的預警機制或信息共享機制。同時,加強對北極通道的維護和發展,這套通道不僅能夠節省海上和航空商業運輸的時間和成本,更直接關系中國的軍事、政治、資源和經濟安全。
非政府組織平臺:搭建“一帶一路”智庫等對話平臺。智庫是當今世界的重要力量,聚集了大批相關專家學者和原政府、原國際組織高級官員,他們具有豐富的政治、外交、經濟治理經驗和廣泛的人脈,能夠發揮較強的政策影響力。智庫通過開展“二軌外交”,推動沿線國家和地區各領域專業人士的溝通、交流,有助于消除“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經濟和政治壁壘,促進政府間共識的形成。智庫通過實地調研,也可以充分收集有效信息,更好地提出政策建議。同時,智庫還可以通過加強國際交流,增進沿線國家和地區對“一帶一路”的理解以及相互間的信任,為合作共贏打下基礎。a此外,在“一帶一路”沿線,有眾多致力于不同領域的非政府組織以及各種社會力量,它們對“一帶一路”各類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相關議題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包括國際性和地區性的標準化組織、環保組織、社區發展組織,以及各種行業協會、工人組織等。例如,發揮各種國際、地區的標準化組織的作用,以標準化促進政策通、設施通、貿易通,支撐互聯互通建設,助推投資貿易便利化,是各方互利共贏之舉。推進國際合作共贏,也需要重視并加強與各種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力量的對話溝通,促進利益相關方需求的有效實現。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八年多來,從倡議到行動穩步落實推進,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和認可,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2020年,盡管面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仍韌性十足,健康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成為新的合作亮點。作為一項規模浩大的國際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已經度過了初生階段最艱難的時期,進入了穩步推進階段。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成長困擾”,多邊化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更好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可取方向,也是推動“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從經濟和貿易的角度來看,金磚、中非和中拉關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帶一路”倡議在地理范圍內的延伸。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創新,搭建更具代表性的全球治理平臺,才能推動全球化向更包容、更公平的方向發展。
選自《21世紀的中國與全球化》,王輝耀、苗綠著,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6月出版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