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科技人才評價應突破定勢

            2023-03-03 15:01:11     來源:中國科協新技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遵循科技創新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以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為目標,按照創新活動類型,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引導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圖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韓福生(左三)與團隊成員在一起研究實驗材料

            科技人才評價“指揮棒”指向目標和成果,即要實現什么樣的目標,做出什么樣的成果,開展什么樣的科研。必須破除定勢,打破科技人才評價的慣性思維和經驗做法。

            目前科技人才評價呈現以下幾種現象:

            01

            依據過往成就評價人才

            論文、職稱、獎項和學歷既是對過往評價的結果,也是下一次評審的依據。以過往成果為主的評價邏輯,更加強調對過往成就定量評價,忽視了對人才潛力的定性評價,偏離了人才評價的初衷和本質,造成人才評價標簽的光環加持效應,沒有以發展的眼光來評價人才。

            02

            人才評價主體和用人主體分離

            目前,普遍存在用人單位評價作用發揮不充分的問題。而且在對用人單位考核評價時,往往強調“標簽”、人才數量。用人單位在引進、培育和使用人才時往往會邏輯遞推,挑選帽子、獎項等“標簽人才”。

            03

            人才評價與資源配置緊密掛鉤

            人才評價與人才項目審批、獎勵使用、條件支撐、資源保障等相互影響,過度掛鉤容易形成“贏者通吃”現象和“馬太效應”。需要加快轉變人才評價與物質利益、資源條件過度掛鉤的惡性循環和邏輯悖論,減少評價不準、不當引起的負面消極問題。

            04

            獎懲性評價占主導地位

            獎懲性評價并非不需要,而是要堅持發展的價值導向,解決問題的目標導向,提升效能的結果導向。不能簡單地有了成果就獎勵,沒有成果便淘汰。允許十年不鳴,鼓勵一鳴驚人,讓真正做研究的人才有舞臺、有平臺、有項目,要將機會資源作為評價激勵的一個重要方面。

            對科技人才評價應突破定勢。如,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堅持長周期考核和穩定支持,發揮學科優勢和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優勢,承擔國家重大任務,通過優良的科研平臺條件,營造創新的文化氛圍,保障科研人員研究時間,解決科研人員后顧之憂,讓科研人員潛心科研、安心科研。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創新人才評價機制,不為引才而引才,按照崗位、項目和發展戰略需求精準引才,建設梯次接續的人才隊伍。

            還有一些國家科研機構堅持人才評價與項目評價聯動,堅持問題導向,看是不是解決了國家戰略需求、是不是實現了組織目標、是不是解決了關鍵技術問題和重大科學難題,把科研實績作為人才職稱評審、項目和獎項申報、選拔任用的依據,作為人才評價的價值標準和導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國對人才進行發展性評價,尊重人才主體地位,減輕人才負擔。

            1930年,美國率先將“同行評議”引入到科研項目經費的申請評估中。發揮同行評價的作用,關鍵是選好同行、精準評價。堅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通過國際共同體“同行標準”來評價人才,保證人才評價的客觀性和激發人才創新潛力。

            同行評議還應兼顧人才成果和潛力,以及學術創新性、經濟社會價值和戰略貢獻。基礎研究不能強調其經濟效應,工程技術人員不能唯其論文情況。非共識項目、戰略導向下的定向研究不能以技術路線、短周期進行考核,還需穩定支持和構建寬松、允許失敗的評價環境。

            科技人才評價定勢,對組織來說就是“管理慣性”,對評價主體來說就是“思維慣性”,破除定勢才能發揮評價的導向性作用。評價應堅持發展成果、能力和潛力并重,喚醒科技人才參與評價、認同評價的主體意識,注重科技人才發展潛力。

            詳見《中國人才》雜志2023年第2期文章《以發展的眼光評價科技人才》

            文章來源于大國人才 ,作者陳套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