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雙月刊網站2022年12月27日發表經濟學人智庫全球預測主管德馬雷的文章《制裁時代的終結?》(趙菲菲譯),摘要如下:
長期以來,制裁都是美國青睞的外交武器。制裁是美國決策者的常用工具,這講得通。它填補空洞的外交宣言與致命軍事干預之間的空白。然而,美國制裁的黃金歲月可能很快就會結束。
隨著華盛頓越來越嚴重地依賴制裁,許多無賴國家開始加強本國經濟以應對此類措施。過去10年發生的3件大事尤其讓這些國家確信要這樣做。2012年,美國把伊朗逐出國際支付幾乎都需要使用的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在經濟上孤立伊朗。美國的其他敵人注意到這一點,懷疑自己是否會成為下一個。2014年,西方國家在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后對其實施制裁,促使莫斯科把經濟自主作為優先事項。最后,2017年,華盛頓與北京爆發貿易戰,很快蔓延到技術領域。美國限制向中國出口半導體技術,從而向對手們提醒,使它們意識到獲取關鍵技術的渠道可能被切斷。
這3件事催生一種新的現象:抗拒制裁。美國對其他國家實施制裁的權力來自美元的主導地位和美國對全球金融渠道的廣泛監管。因此,美國的敵人自然會尋求金融創新來削弱美國的這些優勢。通過貨幣互換協議、SWIFT的替代品和數字貨幣等方式開展金融創新。
各國加強抗制裁的一種方式是通過雙邊貨幣互換,以此繞開美元。貨幣互換協議把各國央行直接聯系在一起,從而無需使用第3種貨幣進行交易。
各國防止制裁的另一種方式是開發非西方的支付系統。只要繼續使用西方的金融渠道,尤其是SWIFT,各國就難以避開制裁。完全切斷一國進入SWIFT的通道是美國制裁武器庫中的核選項。它只用過一次,針對伊朗。
中國的替代方案稱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目前還無法與SWIFT匹敵。2021年,CIPS處理了12萬億美元的交易,相當于SWIFT在不到3天內處理的交易。此外,CIPS以人民幣計價的支付方式為主,這在全球金融交易的占比不到10%。最后,SWIFT深深嵌入全球金融網絡,金融機構不大可能將其放棄。
但CIPS的存在本身就是莫斯科和北京的勝利,二者的目標是擁有SWIFT的可行替代品,而不是規模最大的支付系統。北京或許有朝一日會迫使進入中國市場的公司使用CIPS。這樣做中國就將增強自身能力,可以切斷他國與人民幣計價支付和中國經濟的聯系,就像美國可以切斷別國與美元計價支付和美國經濟的聯系一樣。
美國對手逃避制裁的第3個工具是數字貨幣。在這一領域,中國走在前列。這種數字貨幣由中國央行發行,儲存在中國公民的手機里。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這種新貨幣的試驗場:在奧運場館,只能用威士信用卡或者數字人民幣進行支付。預測稱,到2030年將有10億人使用數字人民幣。
數字人民幣可防止制裁。美國沒有辦法限制由別國央行發行的虛擬貨幣。這種數字貨幣還具有監視能力:中國安全部門可以追蹤數字交易,從而發現可疑的模式(或者外國情報人員在中國領土上的行動)。中國還押注數字人民幣結算將吸引全球用戶。鑒于中國是大多數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其他此類協議可能也許會跟進。
這一切意味著,不出10年,美國的單邊制裁就沒多大影響了。由日本、美國、歐盟國家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國家支持的多邊措施可能成為最好的替代方案。這些制裁措施更難起草,但目標國家要想規避則困難得多。
相關鏈接:美專家稱美國需建立多邊聯盟以確保對華出口管制有效
美國《外交》雙月刊網站2022年12月30日發表印第安納州立大學全球與國際研究院副教授丹茲曼和新美國安全中心能源、經濟與安全項目負責人吉爾克里斯合寫的一篇文章《控制幻覺》,副題為《遏制中國技術進步的單邊做法終將失敗》(潘曉梅譯),摘要如下:
要想把依賴化作為一種武器,就必須在一個等級結構中享有主導地位。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的中心地位就是一個典型例證,在這個網絡中,美國享有不容置疑的主導地位,可以借此實現其地緣政治目標。美國的制裁策略就是基于這一前體。由于美元無處不在——就像社交媒體平臺一樣,一種貨幣得到越為廣泛的使用,就越有影響力——讓全球金融體系圍繞另外一種貨幣運轉的難度就非常大。即使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極端沖擊,美元仍保持了主導貨幣的地位。
(馬秀山)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