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DNA雙螺旋結構及其美感享受

            2023-01-12 10:09:08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今天《人民日報》第8版介紹:曾溢滔中國工程院院士發展一整套基因診斷技術率先在國內完成多種常見遺傳病產前診斷;妻子黃淑幀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終身教授長期從事醫學遺傳學和胚胎工程學研究工作。接力棒交到女兒曾凡一上海交大醫學遺傳研究所所長,帶領團隊建立從牛乳中分離純化人凝血因子九藥物蛋白的技術體系。一家人興趣廣泛,尤其喜歡音樂和美術。“DNA的堿基就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通過排列組合,成就一個個美麗的生命樂章”。黃淑幀說(本報記者黃曉慧:“曾溢滔、黃淑幀、曾凡一家庭——‘傳承的不只是知識’”)。

            2003年王選訪談,王選將自己的努力歸結為一種美的追求,目標是致力于一種靈巧和簡捷,每當自己得到一種靈巧和簡捷的設計時,就是一種幸福。聯系到當年是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王選說,可以體會到DNA的發現者華生和克里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時是獲得了一種美,自己也有這種美的感受。

            談到他們的成功,王選介紹說,克里克寫的傳記將自己稱作是狂熱的追求(What mad pursuit crick)。王選斷言,有成就的人就一定有種狂熱,或者說是種癡迷。而華生總結DNA成功的四大要素:一是向勝利者學習,向失敗者學習是越學越笨。但王選對此并不完全贊同,認為也應該向失敗者學習,因為失敗者提供了教訓。二是強大的后勤支持;三是冒險精神。第四點最重要,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為什么喜歡呢?王選解釋有幾個原因,一是有重大價值,華生喜歡也是看到DNA在科學上的重大價值;二是有難度,富有挑戰性;三是可以得到漂亮的結局,那就是一種美,美的感受。

            (馬秀山2023年1月9日)

            相關鏈接“生物工程:它是如何產生的”(《美國新聞署文章》《參考消息》1985年8月25日第3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沃森和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1953年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的基本結構。沃森和克里克提出脫氧核糖核酸結構理論20年后,美國科學家斯坦利·科恩和赫伯特·博耶發明了改變脫氧核糖核酸分子結構的技術,也就是改變遺傳密碼的“重組脫氧核糖核酸”技術,正是由于這種技術的出現才使得今天的生物工程大部分技術成為可能。

            目前正對通過基因工程產生的蛋白質進行試驗,其中包括人生長激素和“組織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人生長激素也許有朝一日能用來治療侏儒癥;而那種激活因子是一種血蛋白,能分解可引起心臟病發作的血凝塊。由于這種“組織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在減輕心臟病患者的心臟損傷方面療效顯著,因此在科學家繼續試驗的同時已在大量生產。

            美國的一些基因工程公司目前正在試驗一種“牛生長激素”。這種激素可使奶牛提高產奶量。將來,生長激素可能增加肉類產量。

            更換一個多細胞生物體的基因比更換細菌的基因困難,但這是能夠做到的。可以使新的基因進入不同發展階段的生物體,即用細菌或病毒把遺傳物質帶進去。科學家們盼望能夠治療嚴重的免疫缺陷綜合癥。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