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魏軍得知姜維在沓中屯田,就報知已掌管曹魏天下的司馬昭。司馬昭忙集謀士商議,大家認為,劉禪沉溺酒色,寵信宦官;姜維又屯田避禍,這正是滅蜀的良好機會。司馬昭大喜,即令鐘會為大將,率領各處精兵準備進攻西蜀,并差人通知已在前線拒敵的鄧艾,約定日期,與鐘會一道伐蜀。
但擔任主攻的鐘會自受了鎮西將軍之印后,雖受之于命起兵攻蜀,卻一反常規,不積極準備對西蜀的陸路進攻,反倒以攻伐東吳為名,令青、兗、豫、荊、揚等五處積極制作大船;又派人到登萊等靠海之州,征集海船。司馬昭不解其意,忙召鐘會詢問。
鐘會認為,蜀吳兩國早已是盟邦之友,有“傳統友誼”,現我進兵攻蜀,蜀國一定要求助于吳,所以先虛張聲勢,做伐吳的準備,給吳國一個下馬威,使其不敢輕舉妄動。一年之內,我們滅了蜀國,船也造成了,順勢攻吳,一舉兩得。司馬昭聞聽大喜,甚為贊賞鐘會的謀略。鐘會在此使用了“聲東擊西”的計謀,旨在分化瓦解吳蜀聯盟,各個擊破。
從當時三分天下的環境來看,魏國要統一天下,對另外兩國只能先后分而勝之,絕不可能雙管齊下,因為那樣會使自己處于兩面作戰的被動局面。深明軍機的鐘會知道,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聲東擊西,虛張聲勢,麻痹、穩住或鎮住一方再攻另一方。
善于繼承古人思想精于現代企業經營的日本工業,對聲東擊西、虛張聲勢的這一謀略運用得十分得心應手,亦曾有過輝煌的業績,那是日本摩托車工業發展的驕傲。
當代的日本摩托車在世界上已叱咤風云,但在1968年以前,日本還沒有自己的摩托車工業,國內的摩托車市場上充斥著國外產品。1969年,日本政府決定振興自己的摩托車工業。當時日本的國力對購買技術已不成問題,有人提出求助于世界摩托車生產王國的法國,購買法國的專利技術,引進他們的生產線,按他們的型號進行生產。法國人自然很有興趣,并許諾引進法國的流水線可在4年內建成年產600萬輛的摩托車廠。
但日本卻是聰明的鐘會,他們在全國招聘了200名具有豐富經驗和研究能力的摩托車工程技術人員,編成12個小組,開始走訪世界各國有名的摩托車生產廠家,每到一地就聲稱:日本決心發展自己的摩托車工業,一是買一部分,數量很大;二是請你們幫助我們設計一個工廠。他們參觀生產現場,詳細了解摩托車的性能、構造,并購置樣機,說是帶回國去貨比三家再簽合同。這下可調動了外國老板們的積極性,唯恐失去簽訂合同的機會,紛紛爭先恐后地介紹自己的產品。
一年以后,日本的這12個小組滿載而歸,不僅得到了大批科技、專利資料,還帶回了170多部樣機。聲東擊西,虛張聲勢,“司馬昭”和“鐘會”的第一步計劃實現了。回國后考察小組博采眾家之長,最后設計出日本自己的新型摩托車。從出國考察到建廠投產也是用了4年多的時間,但卻生產出了正宗的日本國貨,投入國際市場上銷路很好,還造就出了本田技研這樣的摩托車大集團公司。
70年代中期,石油危機也影響到摩托車業的發展,許多人對摩托車的前景產生懷疑。本田技研總經理久米領導本田集團,分析了大量的信息之后,意識到摩托車市場并非疲軟。于是,本田集團又開始對摩托車的關鍵部件進行大規模的改進和開發,生產出了更多型號更高質量的新型摩托車,以優質和新穎吸引征服了各國消費者,在油價依然上漲的條件下,本田摩托車仍然行銷世界各地,令歐美同行們羨慕不已……
時過境遷,90年代企業的經營頭腦跟60年代已大不相同,法國再也不會像蜀吳兩國那樣“幼稚”,竟然能被瞞天過海地懵住,日本舊戲重唱是很困難的,但他們“聲東擊西”策略在經營中的運用,就如同鐘會的古策曾在20世紀的60年代再次顯威一樣,相信在新的環境下,仍會大放異彩。
(馬秀山:《說三國謀略話專利經營》專利文獻出版社1993年出版)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