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矚目的一群野生亞洲象自2020年3月從西雙版納棲息地出發,沿著普洱、玉溪、昆明等地北上、西進后,幾經周折,跋山涉水,歷時17個月,于2021年8月8日20時許,跨越元江平安回到原來的棲息地。
象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古人認為,象的出現是好兆頭。東漢經學著作《白虎通》曰:“象者,象太平而作,示已太平。”《漢書·禮樂志》道:“象來致富”。宋代陸游亦賦詩云,“太平有象天人識,南陌東阡搗麥香。”
象為象形字,象耳、牙、鼻、足之形。《說文》曰:“象南越大獸,長鼻牙,三年一乳。”跟象有關的古字,有爲字,系從爪從象,表示人役象以勞動。河南省的簡稱“豫”,在古字里是一個人牽著一只象的圖形。
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體重可達3—5噸。中國除云南西雙版納有少數野生象外,其余地方多數只能在動物園中見到。
化石研究分析顯示,大約在5000萬年前,非洲北部生活著一種象,現被稱為始祖象。這種象跟豬差不多大,沒有長鼻子和大象牙,只是上唇比較發達,門齒稍大一些。在2000—3000萬年前,始祖象逐漸發展成乳齒象,軀體變得高大了起來,初步形成了比較長的鼻子和門齒。到了1000萬年前,乳齒象進一步發展成模樣同今天相仿的真象。中國已滅絕的黃河古象以及現在仍生活在地球上的非洲象和亞洲象,均屬于真象類。
區分非洲象和亞洲象,最明顯的標識是:非洲象鼻端有兩個指狀突起,雄、雌象都有發達的象牙;亞洲象鼻端僅有一個指狀突起,只有雄象才有發達的象牙。
目前,象最基本的生境條件,一是要有茂密的森林,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源,三是要氣候溫暖濕潤。沒有茂盛的林木,就供應不上象群巨大的食物需求。一頭象1天要吃200—300公斤嫩枝葉或草本植物,一次要喝60—70公斤水,而且還需要水浴。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象出交、廣、云南及西域諸國……番人皆畜以服重,酋長則飭而乘之。”作為役畜,象較之所有的牲畜力氣大。它能馱幾千斤重的貨物,走幾天幾夜也不累。林區搬運木材,由大象用鼻子來搬,不僅能把木材放在指定的地點,還會堆放得整整齊齊。遇到長木頭,它們會共同合作各卷一頭,配合默契,一起搬運。在鋸木廠,大象也是人們勞動的好幫手,它能準確地把巨大的木頭送到電鋸處,又把鋸好的木板碼得十分規整。用象拉犁耙地,則是許多非洲人最為樂意的。中國古代先民亦有用象耕地的。漢代王充《論衡·書虛》說:“舜葬于蒼梧,象為之耕。”唐代《蠻書》記載:“象大如水牛,土俗養象以耕田。”可見,象在古代農業耕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象在古代還打過仗。最早的歷史記載見于安陽殷墟發掘的商王武丁時期的卜辭,卜辭的大意是說象從倉侯歸,以攻“葉”。《左傳·定公四年》載:“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楚昭王令鍼尹固拿著火把點燃大象的尾巴,迫使大象沖入吳軍陣地。《呂春秋·古樂》亦記述說:“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于江南”。服字《玉篇》解釋為“以鞍裝馬也”。因而“服象”可以理解為騎象兵或象車兵。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