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CT重建技術助力 我科學家確認一枚白堊紀龜蛋的主人

            2021-08-19 17:52:16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通過一枚蛋化石,可以知道它的主人是誰嗎?

            8月19日,記者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利用高精度的顯微CT掃描技術,該所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距今約1億年至6600萬年的白堊紀晚期的一枚龜胚胎化石進行系統研究發現,這枚龜蛋是一類已經滅絕的南雄龜科成員南陽豫龜所產。在龜鱉類當中,這是首次根據胚胎將龜蛋和具體的成體屬種聯系起來。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權威生物學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 -生物科學》。

            龜鱉類起源于三疊紀晚期,至今已在地球上生活了2億多年,并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世界各地保存有大量龜鱉類骨骼和蛋化石,但是很少發現龜鱉類胚胎化石。因此,科研人員通常缺少足夠的證據判斷蛋化石的親緣歸屬,同時也對早期龜鱉類的繁殖策略、胚胎發育等方面了解不夠。

            2018年6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研究人員在河南野外考察中意外獲得一枚長相奇特的蛋化石。這枚蛋化石只有雞蛋大小,但整體呈球形,蛋殼極厚,在蛋殼破損處發現了疑似骨骼的結構。“當時,我們就覺得這可能是一個重大發現。”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教授韓鳳祿說。

            圖1 龜胚胎蛋化石照片及想象圖,圖中白色箭頭指示暴露出來的胚胎骨骼

            這枚蛋化石質地疏松、易碎,不易修復。為了最大限度獲得胚胎骨骼信息,同時減少對化石的損害,研究人員決定對這枚蛋化石進行高精度的顯微CT掃描,并利用3D重建軟件對其內部的胚胎骨骼進行三維建模。

            但是,這次CT重建并不容易。“這枚蛋化石骨骼并沒有連在一起,纖細的骨骼給整體的重建帶了很大困難。我們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總算對內部骨骼形態有了較準確的重建。”韓鳳祿說。

            圖2 胚胎骨骼的復原與重建,左圖為3D重建圖,右圖紅色部分為識別出的龜胚胎骨骼。

            通過對CT重建出來的3D影像反復對比研究,研究人員最終確認這是一枚龜的胚胎化石。韓鳳祿說,這是我國報道的第二枚龜的胚胎化石,也是我國第一個進行詳細研究的龜的胚胎化石。

            雖然這些胚胎骨指示了龜的形態,但是它的蛋殼卻是個異類,特別是蛋殼的厚度達到了近2 毫米,比現生所有龜類的蛋殼都要厚。

            到底哪一種龜類會下這種蛋?這成為研究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們利用現生龜類成體和蛋大小以及重量之間的函數關系推斷,該枚蛋化石成體龜的體長可以達到1.6米,并根據體型、骨骼特征以及產地和層位歸入南雄龜科的南陽豫龜。”韓鳳祿強調。

            同時,蛋化石為什么具有極厚的蛋殼?研究人員也產生了很大爭議,并提出了多個假說。比如,極端干旱的環境、白堊紀的溫室效應、周圍環境的酸堿度變化等等。

            “我們研究后認為,南雄龜科的這種厚蛋殼很有可能適應一種非正常的極端環境,當環境發生改變時,這種類型的蛋殼也消失了。”韓鳳祿說,值得一提的是,大體型的南雄龜在白堊紀末完全滅絕了,而和南雄龜科親緣關系較近的擁有稍薄蛋殼的椽龜科順利地延續到了新生代。(文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