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8.86米!這是珠穆朗瑪峰的新“身高”。
12月8日,中尼兩國領導人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8848.86米。這也意味著,15年前測量的8844.43米珠峰“身高”成為歷史。
60周年之際第三次“攻頂”
作為世界最高峰、“地球第三極”,珠穆朗瑪峰也被成為“圣母峰”。眾所周知,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影響,青藏高原屬于全球板塊運動劇烈地區之一,珠峰也處于整體隆起和漂移狀態,獲得珠峰隆起的具體數值一直是地球科學工作者關注的重要科學問題,更代表著人類對自然的求知和探索。
精準的珠峰高程測量成果,是一項代表國家測繪科技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測繪,是國家綜合實力和科技發展水平的體現。1975年,我國首次將測量覘標矗立于珠峰之巔,并精確測得珠峰海拔高程為 8848.13米。2005年,第二次珠峰測量,我國宣布珠穆朗瑪峰峰頂巖石面海拔高程為8844.43米。2020年4月30日,中國啟動第三次珠峰高程測量,由自然資源部會同外交部、國家體育總局和西藏自治區政府組織。這一年,恰巧是人類首次從北坡登上珠峰的60周年,也是中國首次精確測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
史上精度最高的測量
這是一次“一波三折”的測量。
5月6日,測量登山隊第一次出征沖頂,但由于海拔7028米處北坳冰壁有流雪風險,全體隊員撤至珠峰大本營待命。
5月16日,測量登山隊第二次向頂峰發起突擊,但受氣旋風暴“安攀”的影響,7790米以上區域積雪過深,不得不再次下撤。
經過休整,5月24日,測量登山隊再次從6500米營地出發,第三次向頂峰發起突擊,
5月27日11時,8名攻頂隊員次落、袁復棟、李富慶、普布頓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羅布、洛桑頓珠,成功從北坡登上珠峰峰頂。
5月27日13時30分,8名隊員完成峰頂測量任務,開始下撤,在峰頂共停留約150分鐘。
據介紹,登頂珠峰后,測量登山隊員在峰頂豎起測量覘標,使用GNSS接收機通過北斗衛星進行高精度定位測量,使用雪深雷達探測儀探測了峰頂雪深,并使用重力儀進行了重力測量。這也是人類首次在珠峰峰頂開展重力測量。
與此同時,在珠峰周邊海拔5200米至海拔6000米的6個交會點,測量隊員瞄準峰頂覘標同步開展峰頂交會測量和GNSS聯測,獲取珠峰高程測量數據。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孫和平在文章中介紹,此次珠峰頂的重力測量,將顯著提升珠峰地區大地水準面的精度,因此,這次珠峰高程測量的精度將達“史上最高”。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任務中應用的國產北斗衛星定位接收機、峰頂重力測量儀、雪深雷達、航空重力儀等核心裝備,都由我國自主研發,5G基站也首次在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開通。
測量結果助力地球科研
據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主任郭春喜介紹,為了盡快精算得到珠峰高程成果,所有項目參與人員加班加點工作,僅用時3個月就完成了整個數據處理工作,并完成了院、局兩級檢查,聯合尼方、中科院以及專家學者團隊進行珠峰高程綜合確定,組織開展成果驗收。
據悉,此次珠峰高程測量的成果可用于地球動力學板塊運動等領域研究。精確的峰頂雪深、氣象和風速等數據,將為冰川監測、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重力測量成果,則可用于研究珠峰地區區域地球重力場模型的建立和冰川變化、地震、地殼運動等問題。
電影《攀登者》中有句臺詞:我們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人。“地球之巔”正在人類努力和科技進步下逐漸揭開神秘面紗。
(原標題:8848.86米!)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