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報記者 王琪鵬
臨睡前,快遞小哥楊敬山總要看一眼手機,確認服務群里沒人發信息了才敢躺下。
楊敬山是順豐速運北航經營分部的一名快遞員。他有一個微信服務群,里面有50多人,都是社區里的獨居老人或者殘疾人。給這群特殊客戶搭把手,是他的額外工作。
有一次,楊敬山半夜1點多接到一位老人的電話,讓他趕緊過來一趟。他二話不說,急匆匆地往老人家里趕。原來,老人的子女在國外,打了一天電話都沒人接,老人急得夠嗆。楊敬山給老人煮了碗面,又聊天寬慰,才算把老人哄好了。
老人安心地睡了,楊敬山在經營點湊合一宿。第二天一早,他騎上三輪車,又開始一天的收件送件。
這樣的事兒,楊敬山遇上過好幾次。他負責的希格瑪社區,不少老人的子女都在國外,老人們有點兒什么事兒都愛找他幫忙。很多情況下,老人好好的,就是想找人說說話。有的老人買了新鮮水果也給他打電話,讓他過來嘗嘗。
快遞小哥那么多,為啥大家都信任他呢?這還要從四年前說起。一天上午,楊敬山送完頭班貨,正好看見一位老奶奶買完菜,步履蹣跚地往小區走。他叫住老奶奶,用三輪車把老人送回了家。他告訴老人,以后買水買米,就給他打電話,他順路就能給捎回去。
就這樣,楊敬山的電話在小區的老人之間傳開了。有的老人不會用微信,就直接給他打電話。老人們信任他,也都幫著他攬活兒,“要寄快遞啊?我給你找一個,又保險又快!”
疫情發生后,希格瑪社區采取了封閉式管理。楊敬山主動報名成為了一名社區志愿者,還拉來幾名同事組建了一支服務小分隊。“小區里這些獨居老人行動非常不便,他們也不會網上下單,我們可以幫助這些老人采購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除了替大家跑腿,楊敬山還經常被老人拉著問一些疫情相關的問題。“有些問題我也解釋不了,我就給社區工作人員打電話,請他們解釋。”
快遞小哥天天跑來跑去,一開始,大家對這支小分隊也有些不放心。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他們除了戴好口罩、護目鏡、手套,身上還帶著體溫計。
在市面上口罩、消毒液最難買的時候,楊敬山卻攢了兩三箱口罩和消毒液。小分隊自己用不完,還經常拿出來送給居民。“這些都是客戶送的。”楊敬山說,他已經在這片社區工作了十年,對這里甚至比自己的老家還要熟悉。
這段日子里,楊敬山每天有一半的時間都用來做志愿服務,“這種感覺比掙多少錢還有成就感。”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