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云南88個貧困縣已有79個脫貧摘帽
本報記者 韓梅
記者從云南省扶貧辦獲悉,5月17日,云南省政府正式批準昭陽區、魯甸縣、巧家縣、彝良縣、鹽津縣、大關縣、永善縣、宣威市、隆陽區、施甸縣、武定縣、紅河縣、元陽縣、綠春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文山市、麻栗坡縣、馬關縣、丘北縣、富寧縣、景東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彌渡縣、云龍縣、劍川縣、梁河縣、永勝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永德縣等31個貧困縣(市、區)退出貧困縣序列。截至目前,云南省88個貧困縣中,已有79個貧困縣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連續兩年貧困縣摘帽30個以上
云南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自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以來,全省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累計脫貧613.8萬人,年均減貧120萬人以上,連續兩年貧困縣摘帽達30個以上。
全省88個貧困縣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全部達標。貧困縣鄉村醫療機構全部達標,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89.34%。8502個貧困村100%實現通硬化路、生活用電、動力電、光纖、寬帶和有標準化衛生室。
云南創新實踐“一個民族一個行動計劃、一個民族一個集團幫扶”模式,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貧困發生率降至2.41%,獨龍、基諾、德昂、阿昌、布朗、普米、景頗、佤、拉祜等9個民族實現整族脫貧。
今年以來,云南防疫、脫貧雙推進,發起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百日總攻行動,抓實掛牌督戰,確保6月底前剩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出列貧困村、未摘帽貧困縣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標準,確保攻克最后的貧困堡壘。
“彝繡”飛出大山促增收
日前,武定縣貓街鎮一家彝繡扶貧車間正式投產運營,這是集繡房、展室、電商、培訓、接待洽談為一體的手工彝繡產業車間。車間負責人李從梅說,要讓“彝繡”飛出大山促增收。
十年前,武定縣貓街鎮繡娘李從梅的公公遭遇車禍不幸離世,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前幾年,李從梅的丈夫又因股骨頭壞死導致殘疾,連續的打擊加上高強度的勞動,讓婆婆手指關節嚴重變形,落下了病根。面對生活的重壓,她不斷精進自己的刺繡技藝,并成立了彝繡合作社,丈夫則做起了根雕藝術品。在國家扶貧政策支持下,2018年,李從梅家脫了貧。
李從梅脫貧后,希望帶動更多貧困繡娘脫貧致富。為讓彝繡走出大山,在對口支援云南的上海掛職干部徐紅斌穿針引線下,東方衛視大型公益扶貧欄目《我們在行動》來到武定縣貓街鎮拍攝,展示彝繡文化。節目播出后,各地訂單紛紛“飛”到大山深處;愛心企業一筆20萬元的慈善基金落地,專項用于扶持貧困繡娘項目,合作社“繡娘”由96人發展到200人。去年,合作社完成的訂單提高到近60萬元,同時,彝繡文創也成為扶貧路上的突破點。
“江邊有我美麗的家”
29歲的唐小聰是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馬庫村欽郎當小組的獨龍族青年。他的4次搬家經歷,正是獨龍族群眾走出刀耕火種、重建家園的縮影。
唐小聰小時候住的是用竹子搭起來的篾笆房,家里每隔幾年就要找地方燒荒開地,家隨地走,第一次搬家搬到山腰上獨都村,住的還是竹篾房;第二次搬家搬到老馬庫公路邊,住的是木板房;第三次搬到800米外,住的是木板鐵皮房;第四次搬家是2014年,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到現在的欽郎當小組民族特色村,住的是外包竹篾的磚瓦房,3室1廳,還有一個寬敞的廚房,“政府出錢,自家出人出力,蓋好了新房。”唐小聰高興地說。
唐小聰9歲時,跟著父親走了5天5夜,經人馬驛道翻越高黎貢山到貢山縣城,第一次看到了山外的世界。2014年獨龍江隧道貫通,獨龍江不再受封山之苦。唐小聰用積攢了幾年的積蓄買了一輛面包車,起早貪黑,跑起了客運,日子忙碌而快樂。
近日,已經成為獨龍江鄉邊境派出所輔警的唐小聰煮上花椒雞,到小菜園采摘小菜,清洗碗筷,忙個不停。“今天不值班,給媳婦打下手。”唐小聰說。前不久,唐小聰的媳婦參加了對口支援云南的廣東珠海市在此舉辦的“鄉村導游人才”培訓,辦起了農家樂,生意好得很。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