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解讀中國戰“疫”中的文化力量系列之二:“你一斤我一斤,都為湖北胖三斤”

            2020-05-12 11:51:39     來源:人民網

            編者按:五月,繁花盛開。回望2020年的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疫情面前,中國政府和百姓聯手戰疫,阻斷疫情,給國際社會留下了深刻印象。其背后,中華優秀文化的精神力量功不可沒。5月11日起,本網推出解讀中國戰疫中的文化力量系列報道,歡迎垂注。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中華文化中,國和家經常被一并提及。《孟子 離婁上》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歷經歲月洗禮和歷史的沉淀,家國情懷中以愛國、團結和奉獻等為代表的精神力量,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和思想道德基礎。

            家國情懷 跨越山海

            1月23日10時,農歷臘月二十九,武漢封城。這個1100多萬人口的城市瞬間不再喧囂。從惶恐到接受,武漢人生活如何繼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4.45萬名黨員干部職工下沉到3000余個社區、7000多個住宅小區、13800多個網格,“不落一戶、不漏一人”開展拉網式大排查;1.9萬名民警不畏病毒,確保市民生命安全、城市安定有序;3.6萬名環衛工人,將街道馬路當作自己的戰場;宅在家里的武漢人,一悶就是76天。武漢用實際行動,向世界證明“武漢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武漢封城

            在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無數醫護工作者不計個人安危,救死扶傷。4萬多名建設工人傾力搶建,創造建設奇跡。7901萬名黨員自愿捐款82.6億元,廣大群眾通過多種渠道捐款表達愛國之心。約400萬名社區工作者夜以繼日,奮戰在尋常巷陌,守護著人民家園,書寫著英雄答卷。

            疫情也牽動著海外中華兒女。武漢醫療物資緊缺之際,他們千方百計籌措的口罩、防護服、消毒液等防護物資,從世界各地打“飛的”運到中國。這份心意,跨越山海國界。

            在中華文化中,國被視為“家”的外化,國即“大家”,“家”是國的一份子。

            “我們的傳統文化強調守望家園。”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受歷史傳統影響,中華民族具有很強的向心力和民族認同感。事實證明,對家園的情感和對“大家”的守護,凝聚起非凡的力量。

            心系同胞 守望相助

            “上下同欲者勝。”

            疫情發生后,社會各階層、各行各業迅速投身戰疫行動。

            中石化吹響“我有熔噴布,誰有口罩機”的防疫物資生產沖鋒號;通用五菱莊嚴承諾“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宇通公司將負壓救護車1個月的生產周期壓縮到10天左右,捐出10輛送往武漢;洛陽14家家具企業連夜加班,湊了約20萬元的貨物,第一時間送往火神山醫院;山東淄博的醫藥企業將藥物、口罩、手套、消毒液等急用物資源源不斷地發往湖北……

            全國人民積極向疫情嚴重的湖北捐贈蔬菜等農產品。山東臨沂平邑縣農民自發捐贈黃岡100噸蒜黃;四川眉山市丹棱縣將145噸優質水果蔬菜直發湖北仙桃市;國家貧困縣河南嵩縣農民為武漢捐10萬斤大蔥。

            各地援助武漢物資

            武漢解封以后,相關部委、媒體和各大電商平臺紛紛為湖北帶貨,幫助湖北提振經濟信心。各地“吃貨”積極響應,“你一斤我一斤,都為湖北胖三斤”。

            正是因為中國社會上上下下的互相呼應,心手相牽,疫情才迅速得以控制。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我們這次在抗擊疫情中獲勝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民眾參與、社會參與比較到位。這體現了我們優秀的民族精神。”

            舍生取義 勇毅逆行

            2020年的中國戰疫中涌現出了千千萬萬個勇者。

            鐘南山、李蘭娟、喬杰、王辰等院士始終站在臨床一線,研判疫情態勢,研究診療方案。24歲的“雨衣妹妹”寫下遺書,千里逆行奔赴武漢為醫護工作者義務做飯,被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辦公室推薦為全球10位年輕人參與抗疫的代表人物;武漢協和女醫生夏思思作為科室最年輕的骨干,待病人如親人,染病后依然牽掛著患者,臨終前還惦記著何時能重返一線。

            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

            除了爭分奪秒的醫護隊伍,還有只爭朝夕的建設者。主動報名支援火神山建設的彭中田說:“人這一輩子,總要做幾件不為錢、不為利的事。”河南農民劉光亮只身一人“逆行”560公里,從河南睢縣開車前往武漢,加入到援建火神山的隊伍中去。“干完火神山我沒回家,報名當了幾天街道志愿者,聽說雷神山缺工,我又去支援雷神山醫院了。”他說,“我只是名普通的建筑工人,我從沒想過做英雄,我只覺得這是我必須要去做的事。”

            在武漢解封前一天突發心梗去世的武漢社區志愿者劉俊,每天為社區居民代購米、蔬菜和藥品,一層樓一層樓地爬上爬下送貨,鄰居說“他是我們的平民英雄。”

            武漢江岸區后湖街道惠民苑社區網格員豐楓和同事花了12個小時為居民買了近100份藥。他說:“病人都等著,藥不能斷。”

            更多普通人則以自己的努力,為城市基本運行和打贏這場阻擊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陳少峰認為,“中華文化有非常突出的兩個方面,一是有非常強的職業精神,當你承擔一種職責,就要不屈不撓,臨危不懼。二是為了社會、為了大眾、為了更崇高的理想,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就要舍生取義去實現崇高理想。這種帶有英雄主義的高尚情操和職業精神,成為我們最優秀的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北疆、在南國,在前線、在后方,為了億萬人的健康,一群中華民族的最美“逆行者”,夜以繼日、連續作戰,用生命筑起了疫情防線,挺起了民族的錚錚脊梁!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