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家上市公司出手穩定股價,這么多“護價利器”怎么看?
摘要
【多家上市公司出手穩定股價 這么多“護價利器”怎么看?】今年以來,截至12月10日,同樣因股價下跌發布穩定股價措施公告的還有美凱龍、拉夏貝爾、*ST天圣(天圣制藥)、鄭州銀行、無錫銀行、成都銀行、長沙銀行、上海銀行、貴陽銀行、蘇農銀行、吳江銀行、江陰銀行、杭州銀行等10多家上市公司。如何看待上市公司出手穩股價的行為?(中國經濟網)

圖片說明:近期部分上市公司發布穩定股價公告的情況。
12月9日晚間,渝農商行公告稱:自11月12日至12月9日,公司股票收盤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最近一期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已觸發穩定股價措施啟動條件。此次需履行穩定股價義務的董事、高管人員共12人,以不超過上一年度自領取薪酬(稅后)15%的自有資金增持公司股份。渝農商行上市之后10個交易日便告破發,隨后一路節節敗退,最新A股收盤價為6.64元,相較H股3.85港元,仍有大幅溢價。
今年以來,截至12月10日,同樣因股價下跌發布穩定股價措施公告的還有美凱龍、拉夏貝爾、*ST天圣(天圣制藥)、鄭州銀行、無錫銀行、成都銀行、長沙銀行、上海銀行、貴陽銀行、蘇農銀行、吳江銀行、江陰銀行、杭州銀行等10多家上市公司。如何看待上市公司出手穩股價的行為?
穩定股價出“新招”
上市公司穩定股價的舉措很多,包括一些“規定動作”。例如,大股東增持、董監高增持、公司回購股份、員工持股計劃、股權激勵等維護公司股價的具體方案。綜合來看,有7種穩定股價招數:一是大股東增持方案,二是發布公告董監高增持,三是員工兜底式增持或員工持股計劃,四是披露各種技術創新等利好消息,五是高送轉+大額現金分紅穩定市場預期,六是延長鎖定期承諾,七是召集媒體和研究機構等發布各類利好消息。
除“規定動作”之外,不少上市公司及相關利益方還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提出其他各種各樣的利好措施。例如,美凱龍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擬采取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在公司領取薪酬的時任董事(不包括獨立董事、非控股股東提名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監事會主席增持股份的措施穩定股價。

還比如,“綠鞋”機制。郵儲銀行此次發行規模不超過51.72億股,由于授予聯席主承銷商不超過初始發行數量15%的超額配售選擇權(簡稱“綠鞋”),若“綠鞋”全額行使,則發行總股數將擴大至約59.48億股,約占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為6.84%(超額配售選擇權全額行使后)。由于“綠鞋”的行使,郵儲銀行上市后30天內若出現低于發行價的情況,承銷商將從市場上買入股票,穩定二級市場價格。據了解,在以往A股歷史上,僅有工行、農行、光大這3家銀行發行過程中引入了“綠鞋”,上述銀行股價在“綠鞋”行使期內股價均表現良好,平均股價漲幅超過10%。而在郵儲銀行A股發行前,A股市場上已經近十年未再有“綠鞋”安排。
不只是上市公司,監管部門也曾經在2015年通過各地證監局向轄區內上市公司發出《關于開展維護公司股價穩定工作的通知》,并且對上市公司股價穩定的政策等做出具體指引。
哪些是真套路?哪些是真“護價”
歷史上,推出穩定股價“套路”的公司有不少。有些上市公司剛剛號召員工發出兜底式增持倡議書,就開始私下里悄悄減持。2017年,曾經有長城動漫和長城影視2家上市公司發布員工兜底式增持倡議書,結果2家公司分別只有1位員工和2位員工增持,參與人數極少,成為市場笑談。事實上,彼時(約為2017年)的長城動漫、長城影視股權的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較高,控股股東質押風險凸顯。
業內人士表示,兜底式增持的個股,基本存在股權質押的現象,這種形式對股價具有一定的拉升作用,有助于改善質押壓力。但是這種形式在股價持續性上存在質疑,要從根本上抬高股價還需要上市公司從自身反省,優化公司業務,提高盈利能力。
說事君在此提醒各位投資者,許多人都有“安全墊情結”,熱衷于買有員工持股計劃的個股。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上市公司大股東會對員工持股計劃進行“兜底”,不讓自己的員工“虧本”出局,但他們一般情況下不會幫二級市場的投資者買單。
員工增持都不牢靠,那么大股東增持肯定靠譜吧?非也!2017年,某上市公司大股東多次增持,但回過頭看,部分增持僅是為了鞏固大股東地位,增持行為浮于表面。
業內人士表示,大股東增持自家股票,其原因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在弱勢行情中用增持行動來表達公司管理層對公司未來發展的看好,顯示信心,并做表率。以此來提振投資者的信心,期望其他投資者持股來維護股價。當然也不能排除有投機人士拉抬股價以便再做減持。二是認為公司股價低于其實際價值,抄底自家低位籌碼,純粹作為一種投資行為,具體怎么鑒別,要視市場情況而定。
向增發發行價都會較公司當前股價有所折價,那么有大股東參與的定增方案,是否安全性更高呢?部分情況確實如此。大股東以較低價認購自家的定增股份,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大股東的股權集中度,相比直接在二級市場增持更有利可圖;另一方面,大股東將自身利益與上市公司捆綁,是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公司股價上漲或盈利水平提高直接與大股東利益掛鉤。但是,也有市場人士表示,將大股東參與定增的行為作為投資指南是合理的,但并不是說大股東參與定增更有利,這更多是定增本身的正效應在起作用。上市公司實施定增目的一般是提高資產質量,突出主營業務,增厚公司業績等。大股東相對機構投資者來說,視未來發展高于眼前利益,更愿意助上市公司更上一層樓,治理動機較強。
另一方面,大股東對公司具有相對較高的控股權,其參與定增一般體現了對上市公司目前經營的認可。
防“套路”,看準真“護價”
實際上,再好的穩定股價舉措,從結果和市場走勢就可以檢驗出來,大股東增持、員工持股計劃、兜底式增持等“護價”神器,沒有優劣之分,作為穩定股價的措施本身都具有實質意義,有利于公司長遠發展。如大股東增持,信號固然重要,但其背后的動機卻不容忽視,是出于對上市公司未來充滿信心,還是通過增持的形式撬動公司的股價?觀察市場上面的增持行為,多以后者為主。其次如員工持股計劃,本來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一方面可以減少股價的市場波動,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為員工帶來投資收益,但有些員工持股背后伴隨著大股東的減持,就需要投資者多張個心眼。有一些上市公司大股東通過員工持股計劃減持之后,不但沒有讓員工的持股保值、增值,反而通過減持套現離場,這些“套路”需要投資者好好看清楚。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DF520)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