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韋《星期天新聞報》10月20日文章,原題:社會經濟增長“錨定”在文化基礎之上――來自中國的經驗
像中國這樣的全球經濟強國的崛起向世人表明,即使不走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所走的通過政治征服和剝削實現繁榮的道路,實現經濟繁榮也是可能的。
中國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證明,文化在社會從過去發展到現在的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模式可以被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所借鑒,這些國家仍然在努力擺脫帝國主義制度的束縛和確立自己的身份。中國已經成功地通過培養和弘揚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共識界定了自己,并使自己與他人區別開來。中國已經成功地通過獨具魅力的中國文化把“中國夢”打造成了中國人民所珍視和渴求的一個共同夢想。
中國和非洲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顯著區別在于,大多數非洲國家是西方帝國主義的產物,比如津巴布韋。他們的文化遭受前殖民者的強烈滲透和摻雜。東亞的很多國家,尤其是中國一直抵制西方文化入侵。正是利用亞洲價值觀和制度才促進了中國經濟進步。津巴布韋在大多數方面都呈現出多樣性:種族、語言、文化、歷史和經濟福利。盡管存在多樣性,但是共同的原因導致缺乏經濟發展:對國家問題是什么、國家夢想的構成是什么沒有恰當的定義。
非洲哲學家和學者喬爾?穆庫沙說,大多數非洲國家承載著受壓迫的歷史,在如何界定他們的身份、發展目標、價值觀等方面需要中國經驗,而不是前殖民者給他們開處方。他說:“中國已經成功地界定自己,沒有使用外來思想開出的處方。孕育出了人民認同的本土解決方案,普及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定義和重新激活中國夢,愛國主義得到了滋養,繼承的文化傳統與創新和諧相處創造出一個現代中國,而沒有與將整個社會連接在一起的文化信仰割裂。”(作者文森特?戈諾,陳一譯)
(責編:劉晗璐(實習生)、賈文婷)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