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醫耗聯動綜合改革,主要是降低資源消耗性項目價格,提高腦力、體力投入較大的項目價格。今后,醫生不再從浪費藥品和消耗資源中獲益,只能靠提高技術吃飯,患者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
北京啟動醫耗聯動綜合改革以來,所有公立醫院取消醫用耗材加成,按照醫用耗材采購進價收費。這標志著公立醫院將告別以耗材補醫的歷史,逐步回歸公益軌道。
小到注射針頭、止血紗布,大到人工關節、心臟支架,都屬于醫用耗材。按照過去的政策,醫院銷售耗材可以加成5%或10%。例如,一個心臟支架進價1萬元,醫院按照5%加成,賣給患者的價格就會高出500元。這500元就是醫院的收入。假如醫院想再增加500元的收入,就會推薦患者使用進價2萬元的支架。結果,醫院增加了500元收入,患者卻增加了1萬元的支出。有的患者本來可以使用價格較低的國產支架,醫院卻優先推薦價格較高的進口支架,即便二者的質量并無明顯差別。由于耗材價格決定醫院收益,所以一些醫院“只選貴的,不選對的”。如此一來,耗材變成了“耗財”!
長期以來,我國公立醫院補償機制不合理,醫院收入主要來自勞務技術、藥品加成、耗材加成、檢查檢驗四個部分。其中,醫務人員的勞務技術價格普遍偏低,很多技術含量高的項目價格嚴重低于成本。為了彌補虧損,醫院只能從藥品、耗材、檢查等收入上“補齊”。近年來,醫生開大處方、濫用耗材等現象屢禁不止,根源就在于藥品、耗材加成是醫院的重要收入來源。如果醫生不多開藥、不多用耗材,可能干得越多越虧本。這種補償機制的最大弊端是重物輕人,物的價值超過人的價值。因此,北京市在取消藥品加成之后,再次取消耗材加成,同時降低部分檢查項目價格,目的就是要讓藥品、耗材、檢查不再給醫院帶來額外利益,從而遏制醫院的逐利沖動,促進醫院發展方式由資源消耗型向內涵質量型轉變。
本次醫耗聯動綜合改革,主要是降低資源消耗性項目價格,提高腦力、體力投入較大的項目價格。其中,中醫、病理、精神、康復、手術等體現醫務人員勞動價值的項目價格大幅提升。一邊做“減法”,一邊做“加法”,就是要倒逼醫生靠技術吃飯,而不能靠賣耗材賺錢。如果賣支架比安支架更賺錢,醫生就會把心思放在賣支架上,而不愿意把精力放在安支架上,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導向。因此,“加減法”的背后,是一盤關系醫改全局的大棋。本次改革進一步理順了醫療價格體系,變“重物輕人”為“重人輕物”。患者的醫藥費用負擔有升有降,總體平衡。例如,使用高值耗材較多的病種,費用可能會下降;以技術勞務治療項目為主的病種,費用可能會上升。醫生的不合理診療行為得到遏制,患者不必付出多吃藥、濫用耗材的代價,看病就醫更放心。
當然,醫療技術越發達,高值耗材的使用量越大,這是醫學發展的普遍規律。例如,如果沒有心臟支架,很多心梗患者就無法得到有效救治。隨著醫學的進步,心臟支架的品質也在升級換代,從金屬支架、藥物涂層支架到生物可吸收支架,新產品肯定比老產品價格高。因此,在尊重患者知情選擇權的前提下,醫生合理使用高值耗材沒有錯,錯就錯在濫用耗材或者從耗材中牟利。今后,醫生不再從浪費藥品和消耗資源中獲益,只能靠提高技術吃飯,患者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醫患本是利益共同體。一項好的改革,絕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正和博弈”。希望北京醫改成為一個醫患雙贏的樣本,讓醫務人員受鼓舞,讓人民群眾得實惠。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18日 19 版)(責編:喬雪峰、呂騫)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