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評論:讓急診姓“急”不能止于分級

            2019-04-26 10:23:33     來源:北京日報

              鄭宇飛

              急診就診不再看“先來后到”,而分輕重緩急。據報道,5月1日起,北京20家設有急診的市屬醫院將啟動急診分級就診工作,將患者分為瀕危、危重、急癥和非急癥四個等級,優先處理較重病人,力爭為生命保衛戰把好“第一關”。

              急診,顧名思義是應急而設,也應以急為先。可由于缺少相應門檻,又遵循先來后到的排隊原則,“急診不急”的尷尬長期存在。有的門診掛號掛不上,于是退而選急診;有的看病已在下班后,掛個急診先看著;還有的雖然身體有疾,卻是輕癥排在重癥前……調查顯示,在急診就診患者中,非急癥患者比例大約占30%-50%。長此以往,不僅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更會讓許多真“急”患者在排號等待的過程中錯過最佳診療時間。此番改革,讓急診回歸本義,可以更合理、高效地實現資源配置,不單是醫療制度上的突破,更是充分保障患者健康的暖心之舉。

              方式轉變是好的開始,可要將好事辦好并不容易。急診長期奉行的先來后到原則,雖會帶來種種弊端,但操作簡單、便于理解。相較于此,分級就診的制度顯然復雜許多,首先就涉及到一個界定的問題。如果說在流血暈厥等極端情況下,判定輕重緩急還比較容易,可面對頭疼腦熱肚子疼等看似尋常的癥狀,又如何劃分病情級別?除了收治時病癥的急緩,當患者病情劇烈變化時調整舉措能否及時跟上?諸如此類操作過程中的具體情況,想必在許多人心里還有大大的問號。就目前來看,分診臺的醫護人員似乎被推到了壓力的最前沿。患者并非專業人員,健康大事面前,都覺得自己情況更緊急,若是醫院對急緩、先后處置不當極易引發不滿情緒,衍生出不必要的矛盾。而且推行分級診療,意味著人為裁量空間的擴大,會不會因之再生出某種利益上的“灰色空間”,恐怕也需要在制度設計的過程中予以避免。

              理順分級制度,令其平穩運行,還需多番“求索”。其中一個關鍵,就在于要有一個合理客觀、令人信服的分級標準,以保證分級的科學、公平和安全,同時也讓“先來居后”的候診者理解。比如,有專業人士提出,可以先用專業儀器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采集,包括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以此為依據,醫務人員再結合患者的病史、癥狀等,作出分級。此外,面對新辦法,難免會有患者不適應、不理解,這就要求相關機制更加公開透明,同時在宣傳上下足功夫。醫護人員多幾分耐心、同理心,勤介紹、勤解釋,患者、公眾才會對新制度多幾分支持。

              萬事開頭難,但讓急診姓“急”雖難必行。期待各方相向而行,讓好的制度真正發揮好的效能,使寶貴的醫療資源能用在刀刃上,讓生命通道綠燈長明。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