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覃秘
“董事長年薪110億”、“2108年度”……嚴肅的財務報告,被創業板公司菲利華整成了一出鬧劇。為什么會接二連三出現如此低級的錯誤?昨日上午,上證報記者8次撥打菲利華公布的投資者熱線電話,僅有一次接通,一名王姓工作人員回應,錯誤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員的疏忽,將按照深交所監管函的要求認真整改。
“說到底就是沒有把中小投資者的利益當回事,把信息披露當成了負擔,而不是公司應盡的責任。”有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的券商人士表示,這些低級錯誤可能不會對公司經營產生大的影響,但是損害了一家公司的形象,“明明是一家上市公司,做出來的事卻像草臺班子?”
回查公告,菲利華信息披露中的這些錯誤確實相當低級,而且是接連發生。3月15日,公司披露年報,誤將高管報酬情況的單位填成“萬元”,當天便有媒體以《菲利華董事長年薪110億?》的報道指出此錯誤。3月16日,菲利華發布第一份更正公告,將“萬元”改正為“元”,遺憾的是該公告標題又將“2018年”寫成了“2108年”。3月19日,公司再次發布更正公告,除了更正時間外,股東戶數也從接近3億戶調整為9158戶。
進一步查詢,在去年12月份的一次股東大會通知中,菲利華的公告也曾出現差錯,因披露的議案序號設置與網絡投票序號設置格式不符,公司隨后進行了補充更正。
對于公司信息披露接連出現錯誤,深交所創業板公司管理部于3月19日向公司董秘鄭巍下發監管函,要求董秘充分重視出現的問題,吸取教訓,及時整改,杜絕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監管函還提醒,董秘應勤勉盡責地履行相應職責,保證信息披露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菲利華做事還是很踏實的,公司也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經營和業績都相當不錯,但在投資者關系方面確實不太重視,沒想到這次惹出這么大的風波。”一位與菲利華有過業務交道的券商人士告訴上證報記者,菲利華做事很謹慎,機構想到公司進行現場調研都相當不容易。
資料顯示,菲利華是國內唯一一家通過國際三大半導體原產設備商認證的石英材料企業,公司生產的石英棒、厚壁管系列產品打破了國外的壟斷。2018年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2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1億元,同比增長32.41%和32.39%。從公開披露情況看,整個2018年度公司只接受了3次調研,全部是電話會議的形式,參與者都是券商組織的機構投資者。
一貫謹慎的菲利華,為何會在信息披露方面接連出現低級錯誤?前述券商人士分析認為,表面看是菲利華的董秘等工作人員疏忽,背后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公司對信息披露工作不重視,“不太重視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或者說認為只要把業績做好就行了。”
一系列的減持公告,也顯示了菲利華對維護投資者關系的漠視。3月9日,菲利華披露,公司實際控制人鄧家貴、吳學民計劃在3個月內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299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公司高管商春利、李再榮、盧曉輝、馬承斗、徐燕等計劃6個月內減持91.19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3%。進一步查詢,自限售股解禁以來,發布主要股東和高管的減持公告已是公司的常態,部分高管曾有過大額套現,引起機構投資者的關注,公司的回復則是用于“生活需要和消費需要”。
責任編輯:王棟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