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小關東里10號院的健身園里,一面新建的文化墻最近成了網紅,附近的居民都愛來遛彎兒。奇妙的是,墻上的雕塑是用廢舊自行車改造而成,過去半個多世紀的時代變遷被這樣記錄下來。
在小關東里10號院,這面米黃色的文化墻非常打眼。墻體約40平方米,七組浮雕栩栩如生,以時間為順序從1950年代至2010年代依次展開,用經典歌詞做主題藝術地再現歷史。
第一組浮雕的主題是“1950九九那個艷陽天”,一對新婚燕爾共騎一輛老式自行車寓意著對新中國的美好憧憬。“當時我就是坐著自行車嫁給我愛人的,那時的自行車是主要的代步工具,誰家結婚有輛自行車,就很滿足了。”看著這組浮雕,居民李奶奶回憶起了青年時代。
時光流轉,進入“2010共享時代”,這組浮雕是一名少年騎著共享單車,象征著中國正以勃勃的生機迎接新時代的到來。“現代人騎自行車是為著綠色出行,保護環境,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開始對生活質量提出新的要求。”一位居民說。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栩栩如生的浮雕是由廢舊自行車改造而來。小關街道辦相關負責人介紹,10號院小區清理出廢棄自行車后,街道通過廣泛收集居民意見,決定打造自行車文化墻,并邀請雕塑家李繼飛為文化墻進行設計,在不降低藝術水準的前提下,本著公共設施安全、環保、耐久度高的原則,采用高強水泥材料進行翻制,以自行車的歷史變遷反映新中國的社會發展。(記者 朱松梅 通訊員 趙梓光)
責編:季冉冉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