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90萬億背后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底氣

            2019-01-23 13:37:44     來源:北京日報

            琚理/素描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經初步核算,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90.0309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6%。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引發外界高度關注。中國經濟前景如何,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筆者以為,問題不難回答,中國經濟增長的結構與動力中有著清晰的答案。

            其一,質與量。一年來,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中國發展壓力劇增。在外有貿易摩擦,內有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中國依然取得6.6%的經濟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近30%,且在這一過程中,物價保持穩定,新增就業1300多萬人。這樣的成績單,放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非易事,反映了中國經濟強大的承壓能力。 更為難得的是,保持“量”增的同時,“質”的轉變穩步推進。盡管美聯儲一年四次加息,負面溢出效應顯著,但中國宏觀杠桿率趨穩,2018年廣義貨幣M2/GDP下降3個百分點,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000萬以上,萬元GDP能耗下降3.1%。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一個都沒放松。

            其二,供與需。目前,中國正處于消費升級時代,全年消費品零售額38萬億元,增長9%,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造就了世界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潛力的消費市場。與此同時,社會消費需求正在經歷從“有”到“好”的轉變,可挖掘的潛力巨大。倘若再加把勁推動消費這駕馬車,中國經濟增長的韌勁會更足。

            此刻,供給側改革正在發力。據了解,去年去產能任務提前完成,全國企業和個人減負達到1.3萬億。與此同時,補短板力度加大,生態環保和農業投資增長43%和15.4%。提質增效的成果顯著,數據顯示,前11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1.8%。

            其三,結構與動能。整體上看,創新驅動增長逐漸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成長。這一年,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7%、8.9%和8.1%,快于規模以上工業約2-5個百分點不等。隨著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市場主體活力持續上升。中國在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排名中提升32位,全年吸引外資1350億美元,全國新登記企業增長10.3%。

            值得一提的是,在諸多影響因素下,中國進出口貿易額依然突破30萬億。貿易結構不斷優化,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發展空間。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我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增長13.3%,有力保證了出口這駕馬車行駛穩健。

            這些年,中國經濟表現亮眼,帶給了世界很多欣喜,觀察家們也習慣于用“中國奇跡”予以形容。但風風雨雨中走過,我們深知這世上沒有“奇跡”。倘若有,也是基于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是各行各業奮力打拼的結果。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看到,當下經濟運行仍然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

            環顧全球,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局中危和機同生并存。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中國,應拿出足夠的自信和底氣,越是環境復雜,越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

            (劉英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彭寧鈴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