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嫦娥四號”探測器著陸月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更多幕后故事走入人們視野。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近日透露,美國曾提出延長中繼星的使用壽命、在“嫦娥四號”上安放信標機等請求,中方均表示“沒有問題”。有網友對此十分不解:“我們花了這么多錢,用了這么多科學家做這件事,為什么要跟別人分享?”
說起來,網友的“不解”其實很容易理解。回顧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可謂白手起家、篳路藍縷。當年我們底子差、基礎薄,很多國家直接關上了成果共享的大門,有的還進行技術封鎖,甚至惡意圍堵封殺。但中國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硬是闖出了自己的一條路。如今,中國航天躋身世界一流行列,中國人更率先揭開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這時,當別的國家向我們提出請求,我們又該如何抉擇:是有樣學樣,奉行“技術博弈”“科技冷戰”,刻意制造技術壁壘和數字鴻溝,還是摒棄前嫌,積極敞開合作大門?
抉擇之間,彰顯大國風范和擔當。物理學家普朗克曾說,“科學不能或者不愿影響到自己民族之外,是不配稱作科學的。”同樣,一個國家倘若只想在科技領域一家獨大,甚至暗中傾軋、打壓別人,也注定走不遠。中華文化素來倡導“美美與共”,國家領導人多次傳遞“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便車”的聲音,也曾向世界宣告“中國空間站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比如這次,除幫助美國進行太空實驗外,“嫦娥四號”還搭載了德國、瑞典等國的科學載荷,中繼星“鵲橋”也將在未來擔當探月工程的國際合作之橋。無數次的抉擇證明,中國的確“大有大的樣子”。
從太空俯瞰地球,是看不到國界線的。在浩渺的宇宙面前,在無垠的外太空面前,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面對各種已知和更多未知的挑戰,迫切需要各個國家跳出自身的狹隘局限。事實上,人類也完全可能超越個人、國家、民族,可能超越制度、觀念、信仰,去共同擁抱一個更遼闊的空間。回顧歷史,全人類曾攜起手來,戰勝肆虐的天花病毒;今天,更宏大的發展議題面前,同樣沒有任何國家是孤島。凝聚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才能在漫漫的征途上走得更遠,構筑起和諧共贏的“天空之城”。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里,開始他們將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氣層,然后去征服太陽系。”這場面向星辰大海的征程,需要全人類參與,更少不了所有參與者的擔當,這也許就是“月球背面的合作”給予我們的最大啟示。(姜忠奇)
責編:季冉冉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