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被網友公認是心中有“詩和遠方”的文藝青年。9號,由他發起并與朝陽大悅城共建運營的公共空間“曉島”正式開業,免費向公眾開放。前不久,他剛剛宣布在線節目《曉說》和《曉年鑒》將在今年結束,如今發力開設線下空間,僅憑情懷能夠支持商業運營嗎?高曉松回應道,他做事的初衷源于夢想,他不是“算過賬才來做”。
曉島面積近35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下層包含高曉松私人收藏和推薦的14000多本圖書,涉及文學、歷史、哲學、社會科學及藝術多個領域;上層則陳列了他挑選的100多張黑膠唱片,陳列室還提供視聽設備供來訪者欣賞音樂專輯。
開辦一個公共空間是高曉松多年的夢想,“我從小最大的夢想就是有一個地方,里面全是我喜歡的書、電影和唱片,我在那兒一呆就能呆一天。”為了布置曉島,高曉松不僅自己買書,還專門飛到美國唱片店選購黑膠唱片,當他在一家唱片店里挑選好所有的唱片,手機提示他已經走了兩萬步。這些一共60千克重的唱片,也完全由他自己“人肉”背回國內。“現在我的夢想不僅實現了,還能和別人分享,我感覺特別幸福。”高曉松說。
這幾年間,高曉松沒少在國內開辦公共空間,除了在杭州、西安等地開設公益曉書館,北京還有他擔任館長的公益圖書館雜書館。相比于曉書館和雜書館,高曉松說,曉島并非一個公益項目,但會堅持免費開放,公眾可以通過網絡預約免費前來,每日預約名額限制200人,每周一閉館。
高曉松說,曉島可能在未來售賣他自己的圖書、唱片等作品,但其他書籍和唱片向公眾免費提供,并不售賣。“如果靠賣我自己的作品實現商業化,得賣多少才能維持運營?我不是為了賺多少錢才來做。”
高曉松說,他做事的初衷一向是“我有夢想”和“我有能力”。就像他當年做文化節目《曉說》,就是想和大家聊聊天,“我在大學時候寫歌也從來沒想過以后這能賣錢,就是因為心里有話想說。”高曉松笑稱自己很幸運,自己的作品能贏得大家的認可,是因為很多人和自己有相似的愛好。
說起《曉說》,高曉松近日還在自己微博上宣布,他運營多年的《曉說》將在今年4月徹底結束,他的另一檔音頻節目《曉年鑒》也將于今年11月結束,而這也將是高曉松最后一個談話節目。即將年滿50歲的高曉松,在今年要停更多檔在線節目,轉而運營多個線下公共空間和圖書館。
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高曉松的舉動看似逆潮流而行,難道不怕在大眾中失去吸引力嗎?高曉松回答地十分坦然:“吸引眼球的內容我肯定會失去,但這些東西肯定還在。”說著,他抬手指了一指曉島中的書,“我只是在我有能力的時候把事情做好,未來肯定還會有下一代人接著做下去。”(韓軒)
責編:張陽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