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新華全媒+丨“超級光盤”的背后

            2024-03-05 09:15:47     來源:新華網

            研究團隊在上海光機所光學實驗室,利用國際首創的雙光束調控聚集誘導發光超分辨光存儲技術做寫入試驗(2月29日攝)。

            “超級光盤”是怎么誕生的?記者日前走進“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實驗室,采訪團隊負責人阮昊研究員和他的學生趙苗博士,聽他們講述挑戰衍射極限理論瓶頸、經過七年艱苦攻關取得突破的背后故事。

            2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對外宣布存儲容量是普通光盤上萬倍、普通硬盤上百倍的“超級光盤”誕生。據計算,十幾張“超級光盤”就可以存儲下整個國家圖書館的數據量。

            “超級光盤”是上海光機所與上海理工大學等科研單位緊密合作、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2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志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在過去20多年里,阮昊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始終堅持研究方向。經過長達7年堅持不懈的攻堅克難,“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利用國際首創的雙光束調控聚集誘導發光超分辨光存儲技術,實驗上首次在信息寫入和讀出均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實現了點尺寸為54nm、道間距為70nm的超分辨數據存儲,并完成了100層的多層記錄,單盤等效容量達Pb量級。經老化加速測試,光盤介質壽命大于40年。

            阮昊說,“超級光盤”的誕生,只是完成了雙光束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的原理和實驗驗證,是從“0”到“1”的突破,未來實現產業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阮昊期望未來科學界、產業界就光盤存儲能達成新的共識,朝存算一體化方向發力:“一切都比較樂觀的話,大概5年左右‘超級光盤’有可能跟用戶見面。”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研究團隊在上海光機所光學實驗室,利用國際首創的雙光束調控聚集誘導發光超分辨光存儲技術做寫入試驗(2月29日攝)。

            “超級光盤”是怎么誕生的?記者日前走進“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實驗室,采訪團隊負責人阮昊研究員和他的學生趙苗博士,聽他們講述挑戰衍射極限理論瓶頸、經過七年艱苦攻關取得突破的背后故事。

            2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對外宣布存儲容量是普通光盤上萬倍、普通硬盤上百倍的“超級光盤”誕生。據計算,十幾張“超級光盤”就可以存儲下整個國家圖書館的數據量。

            “超級光盤”是上海光機所與上海理工大學等科研單位緊密合作、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2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志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在過去20多年里,阮昊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始終堅持研究方向。經過長達7年堅持不懈的攻堅克難,“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利用國際首創的雙光束調控聚集誘導發光超分辨光存儲技術,實驗上首次在信息寫入和讀出均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實現了點尺寸為54nm、道間距為70nm的超分辨數據存儲,并完成了100層的多層記錄,單盤等效容量達Pb量級。經老化加速測試,光盤介質壽命大于40年。

            阮昊說,“超級光盤”的誕生,只是完成了雙光束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的原理和實驗驗證,是從“0”到“1”的突破,未來實現產業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阮昊期望未來科學界、產業界就光盤存儲能達成新的共識,朝存算一體化方向發力:“一切都比較樂觀的話,大概5年左右‘超級光盤’有可能跟用戶見面。”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阮昊研究員在上海光機所光學實驗室觀察寫入試驗進展(2月29日攝)。

            “超級光盤”是怎么誕生的?記者日前走進“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實驗室,采訪團隊負責人阮昊研究員和他的學生趙苗博士,聽他們講述挑戰衍射極限理論瓶頸、經過七年艱苦攻關取得突破的背后故事。

            2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對外宣布存儲容量是普通光盤上萬倍、普通硬盤上百倍的“超級光盤”誕生。據計算,十幾張“超級光盤”就可以存儲下整個國家圖書館的數據量。

            “超級光盤”是上海光機所與上海理工大學等科研單位緊密合作、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2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志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在過去20多年里,阮昊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始終堅持研究方向。經過長達7年堅持不懈的攻堅克難,“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利用國際首創的雙光束調控聚集誘導發光超分辨光存儲技術,實驗上首次在信息寫入和讀出均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實現了點尺寸為54nm、道間距為70nm的超分辨數據存儲,并完成了100層的多層記錄,單盤等效容量達Pb量級。經老化加速測試,光盤介質壽命大于40年。

            阮昊說,“超級光盤”的誕生,只是完成了雙光束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的原理和實驗驗證,是從“0”到“1”的突破,未來實現產業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阮昊期望未來科學界、產業界就光盤存儲能達成新的共識,朝存算一體化方向發力:“一切都比較樂觀的話,大概5年左右‘超級光盤’有可能跟用戶見面。”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阮昊研究員(右)和趙苗博士(左)在上海光機所光學實驗室,利用國際首創的雙光束調控聚集誘導發光超分辨光存儲技術做寫入試驗(2月29日攝)。

            “超級光盤”是怎么誕生的?記者日前走進“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實驗室,采訪團隊負責人阮昊研究員和他的學生趙苗博士,聽他們講述挑戰衍射極限理論瓶頸、經過七年艱苦攻關取得突破的背后故事。

            2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對外宣布存儲容量是普通光盤上萬倍、普通硬盤上百倍的“超級光盤”誕生。據計算,十幾張“超級光盤”就可以存儲下整個國家圖書館的數據量。

            “超級光盤”是上海光機所與上海理工大學等科研單位緊密合作、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2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志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在過去20多年里,阮昊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始終堅持研究方向。經過長達7年堅持不懈的攻堅克難,“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利用國際首創的雙光束調控聚集誘導發光超分辨光存儲技術,實驗上首次在信息寫入和讀出均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實現了點尺寸為54nm、道間距為70nm的超分辨數據存儲,并完成了100層的多層記錄,單盤等效容量達Pb量級。經老化加速測試,光盤介質壽命大于40年。

            阮昊說,“超級光盤”的誕生,只是完成了雙光束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的原理和實驗驗證,是從“0”到“1”的突破,未來實現產業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阮昊期望未來科學界、產業界就光盤存儲能達成新的共識,朝存算一體化方向發力:“一切都比較樂觀的話,大概5年左右‘超級光盤’有可能跟用戶見面。”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趙苗博士(右)在上海光機所材料實驗室內協助阮昊研究員佩戴防護口罩(2月29日攝)。

            “超級光盤”是怎么誕生的?記者日前走進“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實驗室,采訪團隊負責人阮昊研究員和他的學生趙苗博士,聽他們講述挑戰衍射極限理論瓶頸、經過七年艱苦攻關取得突破的背后故事。

            2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對外宣布存儲容量是普通光盤上萬倍、普通硬盤上百倍的“超級光盤”誕生。據計算,十幾張“超級光盤”就可以存儲下整個國家圖書館的數據量。

            “超級光盤”是上海光機所與上海理工大學等科研單位緊密合作、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2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志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在過去20多年里,阮昊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始終堅持研究方向。經過長達7年堅持不懈的攻堅克難,“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利用國際首創的雙光束調控聚集誘導發光超分辨光存儲技術,實驗上首次在信息寫入和讀出均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實現了點尺寸為54nm、道間距為70nm的超分辨數據存儲,并完成了100層的多層記錄,單盤等效容量達Pb量級。經老化加速測試,光盤介質壽命大于40年。

            阮昊說,“超級光盤”的誕生,只是完成了雙光束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的原理和實驗驗證,是從“0”到“1”的突破,未來實現產業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阮昊期望未來科學界、產業界就光盤存儲能達成新的共識,朝存算一體化方向發力:“一切都比較樂觀的話,大概5年左右‘超級光盤’有可能跟用戶見面。”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趙苗博士在上海光機所光學實驗室調試實驗設備(2月29日攝)。

            “超級光盤”是怎么誕生的?記者日前走進“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實驗室,采訪團隊負責人阮昊研究員和他的學生趙苗博士,聽他們講述挑戰衍射極限理論瓶頸、經過七年艱苦攻關取得突破的背后故事。

            2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對外宣布存儲容量是普通光盤上萬倍、普通硬盤上百倍的“超級光盤”誕生。據計算,十幾張“超級光盤”就可以存儲下整個國家圖書館的數據量。

            “超級光盤”是上海光機所與上海理工大學等科研單位緊密合作、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2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志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在過去20多年里,阮昊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始終堅持研究方向。經過長達7年堅持不懈的攻堅克難,“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利用國際首創的雙光束調控聚集誘導發光超分辨光存儲技術,實驗上首次在信息寫入和讀出均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實現了點尺寸為54nm、道間距為70nm的超分辨數據存儲,并完成了100層的多層記錄,單盤等效容量達Pb量級。經老化加速測試,光盤介質壽命大于40年。

            阮昊說,“超級光盤”的誕生,只是完成了雙光束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的原理和實驗驗證,是從“0”到“1”的突破,未來實現產業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阮昊期望未來科學界、產業界就光盤存儲能達成新的共識,朝存算一體化方向發力:“一切都比較樂觀的話,大概5年左右‘超級光盤’有可能跟用戶見面。”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趙苗博士在上海光機所光學實驗室調試實驗設備(2月29日攝)。

            “超級光盤”是怎么誕生的?記者日前走進“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實驗室,采訪團隊負責人阮昊研究員和他的學生趙苗博士,聽他們講述挑戰衍射極限理論瓶頸、經過七年艱苦攻關取得突破的背后故事。

            2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對外宣布存儲容量是普通光盤上萬倍、普通硬盤上百倍的“超級光盤”誕生。據計算,十幾張“超級光盤”就可以存儲下整個國家圖書館的數據量。

            “超級光盤”是上海光機所與上海理工大學等科研單位緊密合作、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2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志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在過去20多年里,阮昊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始終堅持研究方向。經過長達7年堅持不懈的攻堅克難,“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利用國際首創的雙光束調控聚集誘導發光超分辨光存儲技術,實驗上首次在信息寫入和讀出均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實現了點尺寸為54nm、道間距為70nm的超分辨數據存儲,并完成了100層的多層記錄,單盤等效容量達Pb量級。經老化加速測試,光盤介質壽命大于40年。

            阮昊說,“超級光盤”的誕生,只是完成了雙光束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的原理和實驗驗證,是從“0”到“1”的突破,未來實現產業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阮昊期望未來科學界、產業界就光盤存儲能達成新的共識,朝存算一體化方向發力:“一切都比較樂觀的話,大概5年左右‘超級光盤’有可能跟用戶見面。”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趙苗博士在上海光機所光學實驗室向記者展示“超級光盤”(2月29日攝)。

            “超級光盤”是怎么誕生的?記者日前走進“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實驗室,采訪團隊負責人阮昊研究員和他的學生趙苗博士,聽他們講述挑戰衍射極限理論瓶頸、經過七年艱苦攻關取得突破的背后故事。

            2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對外宣布存儲容量是普通光盤上萬倍、普通硬盤上百倍的“超級光盤”誕生。據計算,十幾張“超級光盤”就可以存儲下整個國家圖書館的數據量。

            “超級光盤”是上海光機所與上海理工大學等科研單位緊密合作、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2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志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在過去20多年里,阮昊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始終堅持研究方向。經過長達7年堅持不懈的攻堅克難,“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利用國際首創的雙光束調控聚集誘導發光超分辨光存儲技術,實驗上首次在信息寫入和讀出均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實現了點尺寸為54nm、道間距為70nm的超分辨數據存儲,并完成了100層的多層記錄,單盤等效容量達Pb量級。經老化加速測試,光盤介質壽命大于40年。

            阮昊說,“超級光盤”的誕生,只是完成了雙光束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的原理和實驗驗證,是從“0”到“1”的突破,未來實現產業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阮昊期望未來科學界、產業界就光盤存儲能達成新的共識,朝存算一體化方向發力:“一切都比較樂觀的話,大概5年左右‘超級光盤’有可能跟用戶見面。”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這是在上海光機所光學實驗室內存儲的各種實驗材料(2月29日攝)。過去七年里,研究團隊篩選過的不同材料超過幾百種,趙苗博士篩選的就有100多種。

            “超級光盤”是怎么誕生的?記者日前走進“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實驗室,采訪團隊負責人阮昊研究員和他的學生趙苗博士,聽他們講述挑戰衍射極限理論瓶頸、經過七年艱苦攻關取得突破的背后故事。

            2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對外宣布存儲容量是普通光盤上萬倍、普通硬盤上百倍的“超級光盤”誕生。據計算,十幾張“超級光盤”就可以存儲下整個國家圖書館的數據量。

            “超級光盤”是上海光機所與上海理工大學等科研單位緊密合作、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2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志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在過去20多年里,阮昊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始終堅持研究方向。經過長達7年堅持不懈的攻堅克難,“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利用國際首創的雙光束調控聚集誘導發光超分辨光存儲技術,實驗上首次在信息寫入和讀出均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實現了點尺寸為54nm、道間距為70nm的超分辨數據存儲,并完成了100層的多層記錄,單盤等效容量達Pb量級。經老化加速測試,光盤介質壽命大于40年。

            阮昊說,“超級光盤”的誕生,只是完成了雙光束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的原理和實驗驗證,是從“0”到“1”的突破,未來實現產業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阮昊期望未來科學界、產業界就光盤存儲能達成新的共識,朝存算一體化方向發力:“一切都比較樂觀的話,大概5年左右‘超級光盤’有可能跟用戶見面。”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趙苗博士在上海光機所光學實驗室內使用顯微鏡觀察光盤材料切片(2月29日攝)。

            “超級光盤”是怎么誕生的?記者日前走進“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實驗室,采訪團隊負責人阮昊研究員和他的學生趙苗博士,聽他們講述挑戰衍射極限理論瓶頸、經過七年艱苦攻關取得突破的背后故事。

            2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對外宣布存儲容量是普通光盤上萬倍、普通硬盤上百倍的“超級光盤”誕生。據計算,十幾張“超級光盤”就可以存儲下整個國家圖書館的數據量。

            “超級光盤”是上海光機所與上海理工大學等科研單位緊密合作、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2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志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在過去20多年里,阮昊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始終堅持研究方向。經過長達7年堅持不懈的攻堅克難,“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利用國際首創的雙光束調控聚集誘導發光超分辨光存儲技術,實驗上首次在信息寫入和讀出均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實現了點尺寸為54nm、道間距為70nm的超分辨數據存儲,并完成了100層的多層記錄,單盤等效容量達Pb量級。經老化加速測試,光盤介質壽命大于40年。

            阮昊說,“超級光盤”的誕生,只是完成了雙光束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的原理和實驗驗證,是從“0”到“1”的突破,未來實現產業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阮昊期望未來科學界、產業界就光盤存儲能達成新的共識,朝存算一體化方向發力:“一切都比較樂觀的話,大概5年左右‘超級光盤’有可能跟用戶見面。”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趙苗博士在上海光機所材料實驗室內觀察實驗材料(2月29日攝)。

            “超級光盤”是怎么誕生的?記者日前走進“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實驗室,采訪團隊負責人阮昊研究員和他的學生趙苗博士,聽他們講述挑戰衍射極限理論瓶頸、經過七年艱苦攻關取得突破的背后故事。

            2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對外宣布存儲容量是普通光盤上萬倍、普通硬盤上百倍的“超級光盤”誕生。據計算,十幾張“超級光盤”就可以存儲下整個國家圖書館的數據量。

            “超級光盤”是上海光機所與上海理工大學等科研單位緊密合作、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2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志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在過去20多年里,阮昊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始終堅持研究方向。經過長達7年堅持不懈的攻堅克難,“超級光盤”研究團隊利用國際首創的雙光束調控聚集誘導發光超分辨光存儲技術,實驗上首次在信息寫入和讀出均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實現了點尺寸為54nm、道間距為70nm的超分辨數據存儲,并完成了100層的多層記錄,單盤等效容量達Pb量級。經老化加速測試,光盤介質壽命大于40年。

            阮昊說,“超級光盤”的誕生,只是完成了雙光束超分辨三維光存儲的原理和實驗驗證,是從“0”到“1”的突破,未來實現產業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阮昊期望未來科學界、產業界就光盤存儲能達成新的共識,朝存算一體化方向發力:“一切都比較樂觀的話,大概5年左右‘超級光盤’有可能跟用戶見面。”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