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對話震兌智能邱伯華:無人智能船會比無人汽車和無人飛機進化更快 | 《科技瞭望塔》第二季

            2024-01-04 18:36:14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2023年前10月,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49.7%、67%和54.4%,三大指標均排名世界第一,中國正從造船大國向世界造船強國邁進。

            但船舶這類“重工業”不能輕言“彎道超車”,船舶本身的重資產屬性決定其擁有龐大的上下游產業體系,以及較為穩固的市場組成。國內船舶工業“大而不強”“高凈值配套產業缺失”等問題,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行業的軟肋。

            轉機正在發生。智能化,已悄然成為轉動船舶工業升級突破的鑰匙。工程師出身的震兌智能創始人邱伯華正是握住這把鑰匙的關鍵人之一。

            2019年,作為中船集團科技產業化探索企業的震兌智能正式成立,同時它也是國家第四批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單位。作為行業原生型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震兌智能兼備“國家隊”的技術底蘊和前沿互聯網思維,在涉海領域技術、市場等層面均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震兌通過“智能產品+智能平臺+智能服務”的創新模式打造出一整套船舶能效系統,使部分船舶可節省2噸/天的燃油,大幅幫助船東實現了降本增效。其中震兌的代表產品之一“虎賁一號”氫燃料動力無人船,專為內河沿海支線航線打造,具備AL4級自動駕駛能力,支持手動、遠程控制和自主航行等操控模式,成為大灣區無人物流體系重要的參與者。“虎賁一號”的投入使用,代表著綠色安全高效的船舶港區運輸與干線港-支線港運輸自主航行時代的開啟。

            據了解,目前震兌已服務海內外四十余家涉海企業,產品覆蓋全航區、全譜系船型,已應用于超過四百余艘涉及遠洋、近海、內河各類運輸船舶及公務執法、港口作業、海上石油開采、海上風電、海上漁業養殖、海上科考等各種特殊作業高技術船舶,并取得全系列國內外船級社認證智能符號。

            如今,智能化正在深度影響著船舶工業和海運產業,其底層邏輯和消費端有何異同?面臨何種實際挑戰?本期科技瞭望塔,我們將鏡頭對準震兌智能創始人邱伯華,聽他講述智能化如何讓“大船轉身”。

            邱伯華金句觀點: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推動實現整個海運、船舶制造體系的一體化、智能化協同,是實現我國船舶行業由大到強和打造中國海運行業國際競爭力的突破口。通過優化整個體系的效率變革原有的船舶產業市場格局。”

            出于降本提效的考慮,以及物流產業的變革,智能化甚至無人化將會發展為船舶航行、海運的剛需。

            做工程體系的人,左手產業、右手行業,究其一生的使命就是將產業的東西應用到行業上。震兌的底色就是創新,只有創新能把二者結合在一起。

            以下為訪談精華內容整理:

            聯想創投:您曾任職中國船舶工業系統工程研究院海洋智能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是體制內的科研專家,出于什么樣的契機,決定“下海”創業?

            邱伯華:我出來創業跟當時產業的幾個大背景密切相關。十多年前,我國造船國際市場份額就已經是世界第一,但當年我國民船行業存在一個很典型的問題:大而不強。具體表現在,我們造的普遍是低端船,高端船舶產業份額以及高附加值的船舶工業配套均掌握在國外公司手中。想在別人的戰場超越別人,那必然存在很大的難度。

            其次,船舶工業具有多品種、小批量的行業特點,單個優秀的產品很難改變整個體系的弱勢。同時船舶是壽命周期很長的一種商品,且中國民船進入世界民船市場較晚,如果不能發展出船舶全周期壽命的服務能力,中國民船就很難走出去。

            而對一個國家來說,海運又是發展經濟、融入全球化不可缺少的一環。對海運而言,噸/海里的成本在所有交通工具中最低,這個是船舶的競爭力所在,因此我們的精益性管理以及和整個海運、船舶體系的一體化協同,是打造中國海運行業競爭力的有效突破點。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我國船舶行業才能實現由大到強。我和團隊就是基于從“造好船”到“用好船”的創業思路,通過優化整個體系的效率去改變原有的船舶產業市場格局。

            聯想創投:所以團隊創業前在船舶智能領域就有深厚的技術積累?

            邱伯華:產業一直在提 “e航海”,也就是通過電子手段協調船舶和岸上進行海事信息的多維度整合,提高航行安全和效率。

            所以,海上構建通道體系非常重要,因為海洋通信網絡比陸地差很多。所以我們在研究院時最早提出了“智能船”的概念,在與國家、集團和船東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推出了世界第一條智能船“大智號”,并且我們和船東開啟了“智能船舶、智能航運和岸海一體”的戰略合作,同時也與中國船級社、英國勞氏船級社開展業務協同。

            聯想創投:船舶智能化是眾所周知的大趨勢,但為什么行業進展比較緩慢?

            邱伯華:船舶智能化長期面臨著兩個問題:安全性和盈利性。船舶是“重資產”工業,現在的大工業在漸漸進入一個“微利時代”,不僅僅是涉海行業,很難再有暴利行業出現。所以大工業搞互聯網轉型,往往處于“渴求變化又不敢變化”的窘境,就是出于安全和盈利這兩大原因。

            聯想創投:震兌如何從諸多限制條件中,找到突破口并成長壯大?

            邱伯華:這個行業是震兌和兄弟單位用了十多年共同培育出來的。搞海上的工業互聯網,一定是產業鏈上每個參與者資源互補、群策群力的結果,不是單純靠資本燒出來的。

            2019年剛創立震兌時,我們是真正從零開始在市場上找機會。當時沒有平臺給我們提供資源,我們需要自己接觸市場,而市場對震兌的認可也需要時間,需要找到滿足市場需求的點,建立聯系和信任,然后深化服務。

            當時,我們發現航運市場最大的痛點是:省油費。跟船東打交道過程中,我們發現他們對船舶的能效系統比較看重,提高船舶的能效系統可以為船東節省大量燃油費,因此能效系統成為了我們打開市場的敲門磚。當用戶積累越來越多后,他們就會再陸續接入其他數據服務。我們現在也在做裝備端,也有自己的數據平臺、管控平臺,相當于船舶的OS。既能為用戶對接數據服務,也能幫助搭建平臺。

            聯想創投:做平臺既是一種更高追求,也是對企業技術能力的巨大考驗。怎么做好之間的平衡?

            邱伯華:做工業互聯網可以借鑒消費互聯網的思路,比如后者從“產品”到“產品+服務”的思維轉換對我們幫助很大; 消費互聯網帶來的另一點有效經驗是平臺設計可以兼顧標準化和定制化。以船舶平臺為例,應用層需要進行定制,但又不能從根本上徹底定制,因為效益太低,并且難以實現規模化。

            站在工程師的角度,集成化是創新思維和技術功底的結合,從簡單的集成化到平臺集成化,再到更標準化的產品替代集成化。比如從一個小的功能再到一條船、一個體系,盡可能大范圍地集成起來。

            船舶工業和航運處于產業鏈的上、下游。工業互聯網出現前雙方是獨立的,甚至是一種博弈關系。比如,90%的國際貿易靠的是航運,我國的造船量占世界一半,市場很大,但大家都不掙錢,因為二者是割裂的。但當他們協同之后,整個涉海領域就會發生巨大變化。通過集成,船舶工業和海運的整體流動效率會變高,并且流動成本也會越小。

            聯想創投:震兌的系統與國際同行相比,有哪些優勢和短板?

            邱伯華:航運行業有其特殊性,試錯成本會比較高,因此船東更傾向于尋找長期且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震兌的優勢在于,在產品與服務質量可以與國外媲美的同時,數據可信度更高,我們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真實結果。我們有信心用實力去影響船東對中國企業的長期認知,這個周期會很漫長,更需要我們從技術、服務等細節上一次次突破。

            聯想創投:震兌創立這四年,你們感受到智能化船舶產業有哪些變化?

            邱伯華:第一,智能化船舶的市場認知已經建立起來了。最明顯的是用戶積極性提升了。之前是我們去找客戶,現在是客戶自發地來找我們,部分船東還會提出一些更深度的需求,比如“岸海聯通”。

            目前智能化是船舶航運的剛需,它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另一個顯著的變化是,用戶訴求升級了。之前用戶可能會沖著“智能化”標簽來部署我們的產品,因為智能化船舶有著嚴苛的界定標準,必須由專門的測評機構認定,多數用戶也傾向于智能化認證。

            現如今,用戶核心的訴求轉移到了效果層面上,對產品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意味著智能船舶市場度過了普及期,是一個很好的信號。

            創業初期,我們團隊從零起步找訂單,公司從第一年的零收益到第二年成為“規上企業”(規模及以上企業),此后每年保持穩健增長,從虧本到盈利一步步邁過拐點。船舶智能化是個壁壘很高的產業,邁過拐點之后波動性并不會很大。

            聯想創投:船舶安全是智能化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震兌做了哪些工作?

            邱伯華:第一,駕駛安全——通過優化離泊航線實現;第二,作業安全,船舶不僅有交通工具屬性,還有工廠屬性,一艘船上有幾萬套甚至十幾萬套設備在作業;第三,任務安全。船舶常年在海上,噸位又很大,它不像車壞了可以拖去修理廠。船對“健康”的要求很高,需要通過系統管理運行“健康”,提前預警可能出現故障的地方。

            聯想創投:隨著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船舶也會如汽車飛機一樣進入無人化時代嗎?

            邱伯華:相較于汽車飛機,船舶有兩個特點:第一,船舶駕駛時間很長,駕駛員需要克服長途中的艱苦與無聊;第二,船舶制造行業肩負著國民經濟的命脈。因此船舶的無人自主化時代必然到來。出于降本提效的考慮,以及物流方式由公(路)轉水(路)等變革趨勢的出現,無人自主化將會成為船舶航行、海運的剛需。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無人自主化是智能化的高階,無人并不能簡單等同于智能化,遠程控制也是無人化。所以,不能簡單把無人化等同于智能化。遠程控制目前在國際上已經有實踐,而無人自主化駕駛可能需要較長的孵化周期。

            當然,船舶無人自主化還涉及一些更廣泛的問題,如船舶完全無人自主化后,責任關系應該如何界定?這些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國際規則、保障體系發展的問題。

            聯想創投: AI的快速進步,很多產業會出現所謂的“iPhone時刻”。這種革命性的轉折點會出現在船舶智能化領域嗎?

            邱伯華:船舶工業和航運都可能存在這樣的爆點。我們業內時常復盤保險業是如何進入大航海時代,比如為什么當時要給負責承運的船只買保險。因為載具的安全決定了結果的安全,收益是由載具的安全性決定的。類似的邏輯,裝備替代升級會帶來市場變革,當船舶從有人駕駛進化到智能化、無人駕駛后,貨物的保險等各項費用也要相應地變化。

            此外,目前的物流體系還是以海運為干線,以公路、鐵路為支線。如果這個體系產生變革,與之相關的產業也會重新布局。這種變化國內外都在發生,只是工業的變革相距消費端甚遠,市場還沒有意識到。

            目前各個領域都有自己的垂直大模型,但大模型的本質是有限性的建立,當大模型技術能深度融合于行業之后,大模型才有意義。我們涉海領域,目前距離大模型的應用還有一定的距離,是需要整個行業推動的,而不是一個集團或一個企業閉門造車。

            聯想創投:從工程師轉變為一家企業的掌舵者,回看這段人生旅途,您的感受是什么?

            邱伯華:創業其實也是我工程師身份的一個延續,作為工程師最大的快樂是可以用技術去解決問題。工程體系出身的人,左手產業、右手行業,一生的使命就是將產業的東西應用到行業上。震兌的底色就是創新,只有創新能將二者結合在一起,而創業能將創新發揮到極致。創業的前提應該是熱愛,而不是盈利。我常常強調,只要我們的理念是正確的,就一定會對社會有價值,盈利是價值的反饋結果而不應該是目的。

            我認為創業真正能成功的人,一定是對他熱愛的事業堅定投入,而且愿意用一生去投入的人。創業是企業經營者自己的選擇,應該承受由于選擇帶來的所有的變化、挑戰和壓力,而能夠支撐創業者面對這些的,唯有韌性。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