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盛樂、豐州、庫庫和屯、歸化、綏遠……2300多年間,這一個個名字鐫刻在“青城”呼和浩特的歷史豐碑上,記錄著昔日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在此地的交匯、碰撞、融合。隨著今年8月5日國際食品科學技術聯盟授予呼和浩特“世界乳業科技之都”的稱號,“科技”之名開啟了呼和浩特新的篇章。
最新公布的2023年前三季度GDP數據顯示,呼和浩特增速達到9.7%,超過全國5.2%的平均增速,在全國省會(首府)城市中位居前列。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讓這份成績單“含金量”很高,乳制品產業集群入選了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落戶呼和浩特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中環產業園成為全國領先的集成電路半導體和光伏單晶硅制造基地,一個符合新發展理念,適應和引領新經濟的呼和浩特正展現在人們面前。
從草到奶,全鏈條展現“科技范兒”
全國人民每喝6杯牛奶,就有一杯來自內蒙古,而“乳都”呼和浩特的乳業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占據全國半壁江山。數據顯示,呼和浩特前三季度“綠色”乳產業優勢不減,食品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8.4%,乳制品產量同比增長17.8%。
小小的一棵牧草事關奶業發展,優然牧業技術總監王典告訴記者,作為產業鏈的第一車間,牧業可以說是整條產業鏈的基石,優質的牧草是奶牛健康的基本保障,也是對優質原奶的根本保障。種好草,加大優質飼草種植面積,提升優質飼草自給率,事關乳業健康發展。
2023年,呼和浩特市紫花苜蓿種植達到17萬畝,青貯玉米種植110萬畝,燕麥草18萬畝,飼草總面積將達到145萬畝以上。呼和浩特市在全國率先啟動優質牧草技術攻關,優然牧業作為國內唯一一家覆蓋乳業上游全產業鏈的企業投入極大力量進行牧草技術攻關。王典說,“優然牧業目前在聯合各高校做牧草品種篩選實驗,探索機械化種植,采用無人機噴灑、遙感衛星定位以及智能化技術等,對牧草的長勢、墑情進行監測,提升牧場產量與質量。”
一頭能產好奶的牛,除了要“吃得好”,還得“生得好”。“在影響奶業發展的諸多技術要素中,奶牛的遺傳品質是最重要的因素,良種和群體遺傳改良技術的貢獻率占40%以上。”賽科星研究院院長、內蒙古大學教授李喜和說。
賽科星研究院就是為中國奶業“造芯”的地方,通過政府和企業籌資先后承擔了國家和地方多項科技重點攻關項目,面向奶牛育種和種質資源挖掘與高品質種公牛培育、性別控制冷凍精液技術與產品升級換代、干細胞生物育種新技術開發應用,并突破了多項“卡脖子”關鍵技術。僅通過胚胎移植技術,母牛的優質基因遺傳潛力就能大幅度提升15至20倍。
“如何讓牛奶更精準滿足消費者營養健康需求?如何把乳業的加工技術在全產業鏈中連通起來?這可能是最重要的挑戰。”在全國人大代表、伊利集團科研人員王彩云看來,打通中國奶業生產環節之間的壁壘,實現奶產品自主研發自主生產,科技創新是必經之路。”
據悉,伊利堅持和推動創新戰略,在全球建立了15個創新中心,整合全球資源開展全產業鏈創新合作。新技術源源不斷地滿足消費者不斷提升的營養需求:乳脂酶解生物技術,定制符合中國消費者喜好的風味,提升乳品的乳香風味;甜味設計平臺首創智能化食品甜味設計工具,覆蓋乳制品全應用場景,精準滿足消費者的健康減糖和風味需求;構建的熱處理均化一體工藝技術平臺,打造出新型常溫酸奶品類;超濾工藝技術集成創新,提升牛奶的蛋白質和鈣的含量,為消費者提供更科學的營養補充……
從一棵草到一杯奶,滿滿的科技力量充滿呼和浩特奶產業鏈條中的各個環節。呼和浩特實現從“中國乳都”到“世界乳業科技之都”跨越的背后,是乳業從產量到科技含量質的飛躍。
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實驗室成果走進牧場工廠
強大的科研力量是成就呼和浩特“世界乳業科技之都”的關鍵,但科研成果的歸宿并非“書架”,而是走進牧場、工廠,轉化為健康、營養、美味的產品端上消費者的餐桌。
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對于呼和浩特、內蒙古自治區、中國乳業乃至世界乳業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整合了牧草種植、奶牛繁育、奶牛養殖、牧場管理、乳品加工、人群營養以及全產業鏈風險防控等的創新研發平臺,由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結合區域產業優勢,全力支持并重點打造。
據悉,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擁有超過100家成員單位、10位院士、113名高級行業專家、27位海外專家和超過5000人的全產業鏈創新隊伍。該中心成立至今不斷攻堅克難,高產奶牛性控胚胎生產技術、新型營養調控技術、益生菌包埋技術等乳業發展難題正在一個個被攻克,營養、包材、加工、育種等多領域的前沿研究在有序推進,包括航天技術在內的諸多成果正在陸續轉化應用。
李喜和說,“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是技術攻關的一個國家大平臺,由行業龍頭企業伊利牽頭,把先進的科研技術、高水平的科研人員引入產業,全面推動產、學、研、用融合發展,讓科研真正走進牧場,走入工廠,讓研發與規模化生產更加緊密地結合,推動行業整體發展。目前,賽科星研究團隊與香港大學、劍橋大學干細胞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正以合作的模式助力產業應用,最終轉化為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據了解,呼和浩特乳業從業人員超過10萬,占全部人口的比例為3.3%,集聚了全國乳制品產業 24.75%的人才力量。這里擁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超過50所,在企業內部也設立了眾多研發機構,并與國內外諸多一流高校、國際學術單位及知名公司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形成了完整的乳產業鏈科技創新體系,隨著乳業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有序推進,目前已經形成了“基礎研發-技術升級-產品開發”的有效聯動機制。
消費者持續提升的消費需求不斷轉化為研究人員的研究課題。王彩云生動地舉出研發中的例子:“很多人并不知道,甜味的描述有21個維度,我們有團隊專門去研究奶制品‘甜’的口感,把這21種全部復刻出來,通過味覺極度靈敏的試驗者反復品嘗以及智能化手段,將結果反饋到研發端,實現為消費者提供既營養健康又美味的產品。”
據悉,在乳業人才方面,呼和浩特已經制定了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和人才政策。在呼和浩特政府和乳業龍頭企業的推動下,未來會有更多的優秀乳業人才推動中國乳業的持續發展。
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通過產業驅動全鏈發展、數字賦能智慧城市、綠色引領產城融合,凝聚了全球奶業頂尖資源。這里已經建成投用的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桿基地日處理鮮奶6500噸,奶粉全球智造標桿基地年產能6萬噸。據悉,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采用全球一流的自動化設備和智慧低碳管理系統,是全球領先的智慧示范牧場,為技術的轉化應用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呼和浩特,“世界乳業科技之都”,這座擁有豐富乳業資源和深厚乳品加工歷史的城市,如今已依托伊利健康谷,充分發揮獨特產業鏈優勢,不僅將科研成果成功轉化為產業動能,更進一步吸引了全球的智慧資源,匯集了世界級的乳業科技力量。(記者 焦子原)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