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跨越1800公里的“山海相逢” 東營酉陽產業振興譜新篇

            2023-09-19 10:24:27     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重慶9月18日電 題:跨越1800公里的“山海相逢” 東營酉陽產業振興譜新篇

            作者 韓璐 陳佳欣

            一只大閘蟹能游多遠?生長于黃河入海口山東省東營市的黃河口大閘蟹,跨越1800公里,把家安到了武陵山腹地重慶市酉陽縣。在這里,它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桃花源高山大閘蟹。

            作為東西部協作的亮點工作之一,“東蟹西引”這張亮麗名片正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效益,為酉陽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東蟹西引”只是東營與酉陽不斷深化對口協作的一個縮影。近兩年,在酉陽縣委、縣政府安排部署下,東營協作酉陽干部管理組多措并舉,緊盯關鍵工作“點”、打通聯動發展“線”、聚焦協作統籌“面”,不斷續寫新時代的“山海情”。

            東蟹西引 大閘蟹入住“桃花源”

            “這只已經有200克左右。”在黑水大涵大閘蟹養殖基地,大涵村黨支部書記石磊熟練地拎起一只蛻殼五次的大閘蟹。這是酉陽最早探索“東蟹西引”的地方,他預計,今年基地的大閘蟹將迎來豐收年。

            黃河口大閘蟹是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知名度高,市場銷量好,“老家”東營更有著先進的種苗繁育技術和養殖技術。地處武陵山腹地的酉陽平均海拔800米,溫差小、水質優,具有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十分適合大閘蟹生長。

            圖為東營酉陽稻田養蟹產業園。酉陽鄉村振興局供圖

            2021年以來,東營市積極探索“東產西移”發展路徑,將黃河口中華絨螯蟹技術優勢、良種優勢和酉陽縣的生態優勢、資源優勢有機結合,累計投入魯渝協作資金1700余萬元,在黑水鎮、小河鎮等10個鄉鎮建成15個東營·酉陽大閘蟹稻田綜合種養示范基地,發展桃花源高山大閘蟹養殖產業。

            從大眼幼體成長至成品蟹,這些大閘蟹如何克服水土不服問題?近年來,來自東營的農業專技人才通過定期開展“巡農問診”等方式,深入酉陽鄉鎮田間地頭,為養殖戶排憂解難,被稱為“田坎專家”。

            圖為酉陽自治縣2023年魯渝農業協作巡農問診活動現場。酉陽鄉村振興局供圖

            除了解決養殖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東營協作酉陽干部管理組還注重人才助力、科技賦能、品牌引領。不僅打造出特色品牌桃花源高山大閘蟹,還聯合東營市海洋發展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在酉陽設立“東營·酉陽稻蟹產業人才工作站”;推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重慶首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落戶酉陽;與浪潮集團、東營市海洋發展研究院三方共建,建立數字化智慧化養殖基地。

            圖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儀式現場。酉陽鄉村振興局供圖

            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如今,桃花源高山大閘蟹已成為東西部產業協作的特色優勢產業,成為東營助力酉陽構建農業產業化體系,探索山區強縣富民新路子的“法寶”之一。

            “今年酉陽全縣15個大閘蟹基地預計收獲100萬只大閘蟹,總收益可達2000萬元,直接惠及農戶2023戶6154人。”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大閘蟹產業協會會長彭世兵笑著說,因為養殖環境好、蟹品質佳,桃花源高山大閘蟹根本不愁賣——“我們現在僅是在重慶、四川等地就供不應求,今年的預訂目前已經達到了預估產量的50%。”

            隨著桃花源高山大閘蟹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逐年提升,這只跨過了1800公里的大閘蟹,連起了“海與山”的致富路,并向著成為中國西南地區規模最大、品質最優、品牌知名度最高的大閘蟹產業品牌目標不斷邁進。

            園區建設 鋪就致富發展路

            裁剪、縫制、包裝……在魯渝協作李溪鄉村振興產業園九鑫制衣有限公司廠房內,機器運轉不停,來自周邊各區域的工人們正埋頭趕制訂單。

            27歲的符輝是公司的縫紉工。今年初,為了照顧家里老人,他從上海回到酉陽,很快在魯渝協作李溪鄉村振興產業園找到了一份工作。“雖然收入沒有上海多,但是能照顧家人,日常生活也沒有多的開銷,算起來和在外務工差不多。”

            該公司制衣廠廠長冉秀學也是返鄉就業的一員。之前他在廣東中山制衣廠打工,父母年紀大了,便萌生出回家的想法。當時正巧碰上魯渝協作李溪鄉村振興產業園招工,他一回鄉就成為這里的技術骨干。

            他們所工作的魯渝協作李溪鄉村振興產業園,正是當地的就業新高地。李溪鎮位于渝黔邊區結合部,轄區現有加工類企業90余家,主要生產手套、箱包、服裝等產品。為帶動創業就業,該鎮通過“黨建+村集體+公司+農戶”的模式,利用東營的幫扶資金420萬元,組織下屬9個村的村集體經濟,創建了酉李酉溪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打造魯渝協作李溪鄉村振興產業園。

            圖為魯渝協作李溪鄉村振興產業園。酉陽鄉村振興局供圖

            “產業園通過招商引資、鼓勵動員等方式,引導集鎮加工企業集中入駐,不僅解決了標準廠房的問題,還能為產業園周邊群眾提供就業崗位,減少勞動力外流,帶動農民獲得穩定收益。”陳勝介紹,產業園輻射全鎮9個村及周邊鄉鎮,群眾可通過創辦企業、務工等方式實現增產增收,預計可為300戶1200余名群眾帶來利益聯結收益。

            “酉陽是勞務輸出大縣,我們把產業園建在了家門口,讓大家在創業就業的同時,能更好地照顧家中老人和小孩,所以越來越多人愿意返鄉。充足的勞動力也吸引到越來越多企業入駐產業園,形成良性循環。”陳勝說。

            圖為九鑫制衣有限公司制衣廠內,工人埋頭趕制訂單。陳佳欣攝

            價值延伸 特色產業“生金”有道

            走進丁市鎮中壩村梯田產業園,連片的梯田錯落有致,藥菊、高粱、油葵、水稻等作物生長其中,多種顏色相互交織,原先的撂荒地已不復存在。近年來,在東營協作酉陽干部管理組的推動下,中壩村1500畝撂荒梯田進行了修復性開發,讓撂荒地喜變“希望田”。

            圖為丁市鎮菊花產業加工廠。酉陽鄉村振興局供圖

            在距離梯田不遠處,加工廠正對剛采摘上來的藥菊進行烘干處理。每到產業園作物成熟時期,加工廠便要烘干高粱、藥菊、水稻,以及壓榨油葵等,其加工制品之后將銷往四川、湖南、安徽等地。

            丁市鎮人民政府副鎮長李明文介紹,2022年以來,東營市累計投入魯渝協作項目援助資金520萬元,用于農產品運輸滑道和加工廠房、水池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后續發展。如今,該產業園可實現產值1500萬元。

            產業振興的關鍵是選準產業,如何因地制宜推動酉陽更多特色產業發展?在龔灘鎮鄉村振興辦主任李亞飛看來,平均海拔1000米,常年氣溫維持在20℃左右的龔灘鎮沿巖片區,十分適宜發展魔芋產業。

            在酉陽縣龔灘鎮的魔芋種植示范(試驗)基地,延綿不絕的玉米地下,一株株魔芋露出了喜人的身姿。“全鎮常年以玉米或獼猴桃間種、套種魔芋100余畝。”李亞飛介紹,該鎮圍繞山地特色種養產業,正持續推進烤煙、魔芋、獼猴桃、肉牛“三種一養”主導產業發展。

            圖為魯渝協作艾壩魔芋精粉加工廠。韓璐攝

            為了解決當地魔芋收獲后的銷售問題,東營共投入資金100萬元,結合其他渠道資金180萬元,在龔灘鎮艾壩村建設魔芋精粉加工廠。該加工廠建成后,將收購當地及周邊區域種植的魔芋進行加工,每年可實現魔芋精粉銷售收入2000余萬元,帶動周邊人員就業200余人。

            除了多舉措推進產業幫扶,近年來,東營市全力把改善民生、提升酉陽群眾獲得感及幸福感作為幫扶工作的出發點。

            八月初,由東營市援建的連接酉陽縣腴地鄉高莊村和涂市鎮桃魚村的“魯渝連心橋”正式投入使用。“魯渝連心橋”位于兩山峽谷之間,橋面距離地面50余米,建設難度非常大。該橋的投用,不僅打破了腴地、涂市兩個鄉鎮近4萬余名村民出行交通“瓶頸”,兩地到酉陽縣城可節省半個小時,也為當地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圖為“魯渝連心橋”。酉陽鄉村振興局供圖

            截至目前,東營協作酉陽干部管理組已累計實施39個利民實事項目,建設便民道路150余公里、橋梁11座,整治村莊環境7500平方米、修建溝渠13公里。

            “山海一脈同風雨,魯渝何曾是兩鄉。”從產業幫扶到基礎設施建設,酉陽一點一滴的改變,無不透著東營市對酉陽自治縣持之以恒的深情協作。這份山海深情不受距離所礙,東營將對酉陽的深厚情誼寫進了武陵山的連綿的綠意里,寫進酉陽19個鄉鎮的沃野鄉村,寫進86萬酉陽人民的心里。(完)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