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上海:“看得見”的美術館構建與城市生活的全新關系

            2023-09-18 16:45:23     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上海9月17日電 (記者 許婧)中國的金融中心上海是全國擁有最多美術館的城市,去美術館“看展”正獲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

            美術館見證并凝聚著上海城市形象的發展歷程,體現著上海這座城市的地域特色以及文化趨向。如上海藝術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張磊所說,在美術館的推動下,上海在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屬性之外,增添了更多的藝術與文化屬性,其多元、包容的現代化大都市的形象也由此更加豐滿、立體,在眾多大城市中更顯別具一格。

            “90后”唐女士閑暇時通常選擇與孩子一起去美術館看展,“越好的展覽,越需要觀展前有積累,知識儲備越多,收獲越大”。

            與唐女士相似,從事兒童美術教育的艾麗說,以前她喜歡去看一些博物館、美術館的特展,抱著一種“開眼界”的想法,現在,她更多是以一種學習的心態,比如站在老師的角度觀察藝術家時如何創作出這些作品的,并且想著如何將這種觀察傳遞給小學員們。

            “抵達美術館,即抵達一種想象,把自身從現實維度中釋放、從日常中釋放,抵達更多樣的文明和生命體驗。”資深媒體人、《行走上海美術館》作者潘麗17日在“看得見的美術館——《行走上海美術館》新書分享會”上表示,相比傳統的美術館建筑,現代美術館在建構時都會考慮到“公共性”;人們來到美術館也不只為參觀展覽,還希望獲取更為開放的藝術體驗和更豐富多樣的其他活動體驗。

            黃浦江、蘇州河作為上海的主要水脈,近20余年來發展孕育出一條傍水而生的藝術脈絡。蘇州河全長約6.3公里的濱水空間,至2023年已分布了100多處大小藝術空間,黃浦江兩岸更是匯聚了多重藝術地帶。

            《行走上海美術館》梳理了上海“一江一河”沿線的主要美術館,以“水系”這一地理學概念重新排布了城市公共藝術版圖。同濟大學出版社供圖

            《行走上海美術館》梳理了上海“一江一河”沿線的主要美術館,以“水系”這一地理學概念重新排布了城市公共藝術版圖。從建筑設計、策展、運營等多方面介紹了15座具有代表性的美術館,其中包括由煤倉、電廠、車間等工業遺跡變身的美術館,戴衛·奇普菲爾德、讓·努維爾、安藤忠雄等建筑大師的傾力設計之作,坐落于濱江步道、外灘、里弄洋房、商場、寫字樓里的美術館等,勾勒出一張清晰生動的“上海美術館地圖”。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坐落于南浦大橋邊的黃浦濱江沿岸,其建筑前身是南市發電廠。原電廠的附屬設施、高達165米的大煙囪也轉身成為PSA的標志。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全景。資料圖。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供圖

            潘麗介紹,PSA專注于當代藝術的敘事,建筑也是其一直關注的方向。作為上海的城市名片且深度介入中國當代藝術進程的公立美術館,PSA在進行宏大敘事的同時,也有著年輕、活潑的一面。比如創立于2014年的“青年策展人計劃”面向全球華人藝術從業者開放,計劃通過網絡公開征集策展方案,獲勝者(團隊)將得到館方支持,策展方案將在館內得以實現。

            作為棲身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建筑內的美術館,東一美術館的定位是“經典藝術”,展出的是全球知名博物館的典藏之作。上海作為中國現代藝術的重要發源地,引進式的經典藝術展的火爆可以追溯到20世紀改革開放之初。

            外灘1號,東一美術館位于上海久事國際藝術中心內。資料圖。東一美術館供圖

            東一美術館執行館長謝定偉是當代著名書畫家謝稚柳、陳佩秋夫婦之子。他坦言,引進國外大展,有一些展覽甚至無法做到收支平衡,商業盈利是一件難事,“我們更看重的是藝術對民眾的普及。藝術欣賞可以成為一件從小到老的事情,我希望上海人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世界最頂級的藝術。”

            謝定偉發現,現在看展的人群主要是年輕人,年輕女性占了觀眾人數的四分之三。“我們要做的是將年齡段擴大,等到哪一天中國的展廳里中老年人占了大的比例,那么說明我們展覽的業態是發展到了一定深度。”(完)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