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東西問丨雷加強:中國治沙經驗如何助力非洲建設“綠色長城”?

            2023-09-07 10:27:08     來源:中新網

            中新社烏魯木齊9月6日電 題:中國治沙經驗如何助力非洲建設“綠色長城”?

            ——專訪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雷加強

            作者 胡嘉琛 周娜

            非洲北部,坐落著世界面積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沙漠南緣的薩赫勒地區正遭受著嚴重的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另一大陸板塊上的中國新疆,坐落著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國科技工作者在該沙漠打造出的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猶如給沙漠腹地系上了一條“綠絲帶”。

            雖相隔萬里,但同處地球村。中國在應對荒漠化時積累了哪些經驗?深受荒漠化困擾的非洲提出建設“綠色長城”,“中國方案”能提供怎樣的可能性?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雷加強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予以闡釋。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如何理解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對、亟須解決的問題?

            雷加強:狹義荒漠化可以理解為沙漠化。廣義上說,干旱、半干旱等地區的自然環境退化過程如鹽漬化、土壤沙化等,也屬荒漠化。荒漠化對全世界的生態安全、消除貧窮、社會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都造成嚴重影響。

            聯合國干旱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積已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占到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的1/4,全世界受荒漠化影響的國家有100多個,約9億人。報告估算,僅在1998年至2017年間,全球因干旱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1240億美元。

            陜西省神木市,民眾在沙地上植樹。毛烏素沙漠被稱為中國四大沙地之一,如今這片荒涼了千年的土地重現生機。蔣啟明 攝

            荒漠化直接導致土地生產能力下降,農牧民被迫“生態遷移”,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后果。土地退化導致生態多樣性受損,糧食安全受到威脅,甚至可能引發社會動蕩。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癌癥”,其誘發因素是多元的,主要受氣候條件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荒漠化治理成本高、難度大。

            中新社記者:中國荒漠化防治積累了哪些經驗,對全球荒漠化防治有何借鑒價值?

            雷加強:中國荒漠化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4,約4億人口遭受荒漠化危害。長久以來,中國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荒漠化防治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截至2019年,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已經連續4個監測期保持“雙縮減”,首次實現所有調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逆轉”。

            第二屆非洲綠色長城建設技術培訓班在中國新疆實地考察。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供圖。

            中國在荒漠化治理上實施雙軌制,不僅解決本國土地沙化等實際情況,還充分考慮全球性的義務和責任。雙軌制可理解為中國立足本國法律體系進行荒漠化防治的同時,認真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規定的各項締約國義務,積極拓展國際合作。

            擁有良好民間基礎是中國治理荒漠化的顯要特征。在中國早期荒漠化防治過程中,所利用的防治技術基本來自“民間智慧”,即廣大民眾的荒漠化防治實踐經驗。隨著中國加大荒漠化防治科研投入,形成較為科學和完善的荒漠化防治技術,并在工程化進程中推廣應用。其間,廣大民眾始終參與其中。

            甘肅武威古浪縣,“六老漢”三代治沙人在八步沙林場合影。三代治沙人的奮斗,換回了生態環境的改變。視覺中國供圖

            中國做到了荒漠化防治與沙產業結合。形成了治沙與治窮相結合,生態和經濟相融合。中國一些沙區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林果種植、沙漠旅游、中藥材種植等產業。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林草沙產業企業已經超過1.55萬家,沙產業年產值約5000億元人民幣。

            中國政府將荒漠化防治列入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加強了荒漠化防治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的研究。目前,中國已形成荒漠化監測預警與觀測研究網絡體系,覆蓋30多個省份的500多個縣級行政區。

            中新社記者:“非洲綠色長城”由何而來?“中國方案”的參與為其提供了怎樣的可能性?

            雷加強:“非洲綠色長城”全名是:撒哈拉和薩赫勒地區綠色長城倡議。是2005年由非洲薩赫勒-撒哈拉國家共同體成員國發起,并經2007年非洲聯盟第137 VIII號決議通過的一項泛非倡議。其最初目標是在非洲撒哈拉南部的薩赫勒地區建立逾7700公里、寬15公里的植被帶。目前,“非洲綠色長城”倡議已發展成為非洲聯盟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旗艦計劃,成員由最初的11個國家擴大至20多個國家和組織,范圍涵蓋了撒哈拉地區,核心區域面積達7.8億公頃,涉及2.32億人口。

            非洲技術人員在中國新疆考察,向中方科技人員了解可降解防沙網。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供圖

            2017年9月,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期間,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受邀與泛非“綠色長城”組織秘書處簽署了合作備忘錄,雙方共同希望能將中國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技術優勢與治理模式,以更“本土化”的方式落實在“非洲綠色長城”倡議中。

            “中國方案”在對接“非洲綠色長城”建設時,充分考慮各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差異,且經過適應性評估與當地技術融合。針對“非洲綠色長城”建設的技術瓶頸問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以能力建設、信息共享、項目示范為合作載體,推進“中國方案”與“非洲綠色長城”建設的有機融合,全面提升“非洲綠色長城”建設能力和綜合效益,助力非洲提升應對土地退化、荒漠化、干旱、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貧困和糧食危機的能力。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位于騰格里沙漠西南緣的一片沙漠中螞蟻森林。視覺中國供圖

            中新社記者:“中國方案”在助力“非洲綠色長城”中的表現如何?

            雷加強:首先是在研究方面闡明了非洲綠色長城建設區域生態環境時空格局,揭示了薩赫勒地區荒漠化動態過程與發生趨勢,圈定了土地退化、植被受損、風沙危害的敏感區域和重點治理區域。立足于整個非洲、薩赫勒地區、典型國家及非洲綠色長城重點生態工程等不同尺度,以圖集方式全面展示了非洲綠色長城區荒漠化現狀,發展、趨勢評估、驅動環境及系列防沙示范區,初步完成了非洲綠色長城荒漠化圖集。

            來自非洲的科技人員在中國新疆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林考察。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供圖

            研發方面,形成了毛里塔尼亞首都防沙治沙關鍵技術,包括高抗逆性灌草種選育技術、多尺度固沙網格組合技術、滴灌植被建設技術等,提出了毛里塔尼亞首都圈防護體系建設的“兩區三帶”規劃方案。重點開展灌木和草本植物種選育工作,為當地引種了10種優良荒漠植物,突破了當地植物局限性。同時,采用“縮小大方格、降低風蝕量、提高成活率”的流沙治理方案,突破了當地技術瓶頸,改善了其原有防沙體系未發揮效能的問題。另外,實施的滴灌植被建設技術,節水效果顯著,植物成活率超過90%,為發展生態產業奠定了前期基礎。

            中方科技人員在毛里塔尼亞協助“綠色長城”建設。圖為檢查氣象站并提取數據。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供圖

            還研發形成了埃塞俄比亞低海拔區灌叢化草地修復關鍵技術,構建了“清灌育草、封山輪牧、牧養結合、持續發展”的退化草場修復模式。針對埃塞俄比亞奧羅米亞州南部低海拔區的灌叢化過程,開展了灌叢化草地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生計技術模式研究。與此同時,查明了東非高原不同海拔地區植物分布特征和主要植物種群。就此開展了砍除入侵灌木、建立圍欄封育的修復試驗,牧草產草量顯著增加。以“因地制宜、因水選林、效益至上”為原則,形成了丘陵地區不同集水造林整地技術,植被特別是牧草恢復效果明顯。

            同時,我們集成了適應于當地的荒漠化防治技術模式,即沙漠城市流沙治理模式、沙漠公路沙害治理模式、丘陵地集水造林模式、退化草地修復模式等。還建立了非洲綠色長城生態系統管理案例庫,目前共收集到非洲綠色長城沿線14個國家案例53個,北非國家47個案例,中國案例8個。

            第二屆非洲綠色長城建設技術培訓班在中國科學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合影留念。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供圖

            加強科研培訓和交流也是其中的一項工作。今年6月10日,第三屆塔克拉瑪干沙漠論壇暨第二屆非洲綠色長城建設技術培訓班在新疆庫爾勒市舉辦。來自中國與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上百名科研人員參與研討交流,分享最新的荒漠化防治技術成果與經驗,并進行實地考察,來自非洲的同行對新疆開展的多項荒漠化防治工作有較深入地了解和學習。

            參與此次論壇的埃塞俄比亞灌溉與低地部國務部長恩德里亞斯·格塔說,“非洲綠色長城”計劃在非洲已運行多年,埃塞俄比亞加入后受益良多,中國政府對這項計劃的支持,正使大量土地重新變得宜居,“修復好退化的土地,人們的生活會變得更美好”。

            受訪者簡介:

            雷加強,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副會長、中國干旱區防沙治沙與沙產業國家創新聯盟理事長、“一帶一路”國際科學聯盟荒漠化防治專題聯盟主任、“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建設技術示范型國際合作基地主任、泛非綠色長城研究中心主任、新疆地理學會理事長等。

            主要從事風沙環境與防沙治沙研究。負責完成國家級、中國科學院及新疆科技計劃項目3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二等10項,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治沙標兵、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創新爭先獎狀、中國科學院“科苑名匠”、新疆科技進步特等獎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