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9月4日電 (記者 陳靜)仲裁是國際通行的商事爭議解決機制,近年來逐步成為各個國家或地區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法治軟實力的一項重要手段。上海已成為中國境內外仲裁機構資源最集中、最豐富的內地城市,也成為國際仲裁走進中國、中國仲裁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記者4日獲悉,1995年到2022年,上海仲裁機構已累計處理案件6.8萬余件,總標的額超過5200億元,案件當事人遍及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2022年受理案件8306件,同比增長6%;標的額1058億元,同比增長39%,自1995年仲裁法實施27年以來首次超過1000億元關口,單一案件標的金額最高超過200億元。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上海仲裁機構共受理177件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仲裁案件,標的額30.8億元,涉及40多個“一帶一路”國家。
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秘書長王唯駿接受采訪時介紹,1988年成立的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即:上海貿仲)與上海的改革開放同步發展。從2013年開始,上海貿仲陸續設立了涉外專業平臺,包括:上海自貿區仲裁院、上海國際航空仲裁院、中非聯合仲裁上海中心、金磚國家爭議解決上海中心。
據悉,2019年2月,上海率先出臺《關于完善仲裁管理機制提高仲裁公信力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亞太仲裁中心的實施意見》,提出推進仲裁行業有序開放、推進仲裁機構體制機制改革等6方面16項改革舉措。上海率先探索推行仲裁業務對外開放實施政策,推動本土機構參與國際競爭,成為中國境內首個仲裁業務對外開放的城市。
上海市司法局方面介紹,2019年10月,該局制定出臺《境外仲裁機構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設立業務機構管理辦法》及申辦指引明確:符合條件的境外仲裁機構可向上海市司法局申請,在臨港新片區內設立業務機構,開展國際商事、海事、投資等涉外仲裁業務。此舉打破了自2015年以來境外仲裁機構只能在上海自貿區設立代表處,開展非仲裁業務的聯絡、推廣、培訓等活動的限制。文件出臺當年,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仲裁與調解中心便在上海設立業務機構。到2023年6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仲裁與調解上海中心已受理涉外知識產權案件80余起,當事人涉及美國、德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22年10月,上海出臺《關于支持打造面向全球的亞太仲裁中心提升城市軟實力的若干措施》,提出6個方面20項具體舉措,推動面向全球的亞太仲裁中心建設提檔升級。上海市司法局方面表示,接下來,上海還將多措并舉支持境外知名仲裁及爭議解決機構在上海設立業務機構,優化設立登記程序,提供辦理手續便利,落實支持保障政策,吸引更多境外仲裁及爭議解決機構落滬,推動上海成為國際仲裁資源集聚高地。上海仲裁機構計劃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或者辦事機構,與有關國際組織、境外仲裁機構及爭議解決機構建立多領域、深層次的交流合作機制,真正走出國門拓展國際仲裁法律服務市場。
上海還鼓勵仲裁機構積極參與國際商事爭議解決規則、標準制定和相關機制建設。據悉,上海仲裁委員會已獲得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第一和第六工作組觀察員席位,積極參與中小微企業獲得信貸和可轉讓多式聯運單證國際立法工作。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聯合2家國內其他主要仲裁機構與南部非洲仲裁基金會、內羅畢國際仲裁中心、非洲統一商法組織共同發布《中非聯合仲裁中心仲裁規則》,為中國和非洲國家的商事主體提供公正高效、專業便捷的商事糾紛解決機制。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上海正在努力構建一支國際化的仲裁員隊伍。目前,本土仲裁機構在冊仲裁員3765名,外國籍和中國港澳臺籍仲裁員870名,占比23%,來自全球118個國家和地區,覆蓋“RCEP”全部成員國以及8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名冊仲裁員覆蓋國別數和境外專業人士最多的內地城市之一。
外籍仲裁員Peter Corne,有個中文名字孔宏德。他曾獲得上海市政府“白玉蘭紀念獎”。2012年,孔宏德躋身上海貿仲的仲裁員名冊,并在2013年成為自貿區仲裁院首個案件的首席仲裁員。有時,他會和另外兩個外籍仲裁員共同組成仲裁庭審理案件;有時,他和中國內地的仲裁員組成仲裁庭進行審理。上海貿仲秘書長王唯駿接受采訪時介紹,像孔宏德這樣的外籍仲裁員,通過參與中國仲裁機構提供的涉外案件審理實踐,加深了對中國法律的了解。與此同時,作為上海經貿商事調解中心的調解員,孔宏德還熱心參與上海的涉外法律服務宣傳。(完)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