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京的演出場所,為便于觀演欣賞,多替觀眾代為存放衣物。
國家大劇院入場后,通道兩側“柜臺”,分別存放衣帽和所攜帶的物品。作為其整體的一部分,北京市副中心通州臺湖劇場則將存放衣帽和物品的柜臺一體化,左側物品,右側衣帽。
長安大戲院設有提供存放衣帽物品的小房間,并有服務員司職服務。
中山公園音樂堂和北京音樂廳都是自助服務,音樂堂大廳廊廳備有類似超市免費存放物品的電子柜。
保利劇院二層存放衣帽的柜臺,利用率還很高,每次都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天橋劇場的衣帽間服務最具特色,服務窗口前有開放柜臺,便于觀眾存放或取回衣帽物品時進行整理,俄羅斯建筑作品及其演出設施的特色。
不僅如此,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的劇場還向觀眾提供服飾服務,例如男士的西服套裝,租賃價格不一定很高,但要賺出每次的干洗費用。
國內游客在俄羅斯大都市旅游,一家人還購買了大劇院演出的包廂座位。而當他們一家三口“風塵仆仆”地從旅游勝地直達劇院時發現,自己已經成為觀眾的“另類”,當地的絕大部分觀眾,男士西裝革履,女士洋裝衣裙,他們三三兩兩,圍著高腳圓桌站立交談,紅酒飲料為伴,演出前真正的社交活動且持續時間很長——他們到得很早。
呂思清在國家大劇院“梁祝”協奏曲音樂會,會友同賞,她“正裝出行”,并將高跟鞋裝入鞋包,到劇院再換鞋。更進一步的是,參加學術會議,亦是如此,且不在公共場所換鞋,而是到“化妝間”(洗手間)“更衣”:“我帶了一雙鞋”。
2014年五一勞動節當晚,國家大劇院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會。演出結束散場,中國家庭三人正裝,年輕的父母西裝領帶和衣裝華麗雍容華貴自不必說,他們的兒子看似小學二三年級,一身淺黑色西服套裝,白色襯衣,深紅色領結,黑色皮鞋……
(2023年6月6日馬秀山)
相關鏈接:上世紀90年代經濟危機,俄羅斯女性忍餓盛裝去看芭蕾舞聽音樂會,書本這一簡約“裝飾”更是須臾不離。女士們十幾年數十年飽讀修煉,“先天毛病”稚氣、嬌氣、俗氣、暮氣得以醫治,秀氣、靈氣、才氣、朝氣優雅靈動等氣質則逐步褪繭化蝶、琢玉成華。俄羅斯女性“做花瓶但做景泰藍,外有彩釉,內有金胎”(“俄羅斯人的不解書緣”《人民日報》2014年5月1日第5版)。
1964年一天,父親很正式地西服領帶,隆重帶著我們一家人去看古巴國家芭蕾舞團的《天鵝湖》(《人民日報》2019年11月18日)。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