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中國抗癌協會卵巢癌專業委員會和北京生命綠洲公益服務中心正式發布《2023中國卵巢癌診療現狀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此次白皮書收集了全國30個省份、571位婦科腫瘤醫生和1200余位卵巢癌患者的調研結果,系統地描述了目前我國晚期卵巢癌患者的最新診療現狀。
去年,雙方聯合發布了《2022中國卵巢癌診療現狀白皮書》,首次對我國晚期卵巢癌患者診療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2023版白皮書在2022年基礎上,擴大調研規模,進一步跟蹤診療現狀及臨床痛點改善情況,旨在發現更多醫患雙方未滿足的需求,并為下一步規范化診療工作的開展及深入指明方向,從醫、患雙層面助力提升卵巢癌患者生存時間和生存治療。
手術、藥物治療更規范,但仍需進一步優化
卵巢癌被稱為“婦癌之王”,在中國每年有超過55,000例新發患者和37,000例死亡患者,死亡率高居婦科惡性腫瘤之首。我國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僅約40%,遠低于健康中國行動的總體目標。推進卵巢癌單病種診療的規范化管理,對提升我國腫瘤規范化診療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卵巢癌主要治療原則是以手術為主,輔助化療,再加上維持治療的全程管理,以最大限度改善患者預后,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其中,滿意的腫瘤細胞減滅術和標準的化療是卵巢癌治療的根本和基礎。調研數據顯示,相較于去年,卵巢癌手術和化療的診療現狀已有初步改變。初治晚期卵巢癌更多應用的仍然是開腹手術,腹腔鏡探查比例為31%,但卵巢癌減滅微創手術占所有術式比例下降到了17%,較去年的23%有明顯下降,這與醫生認為微創手術“存在腫瘤播散的種植轉移風險”的比例增加有關。在化療方面,醫生對初治晚期卵巢癌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的比例約為35%,較去年下降7%,初始治療后,患者手術后進行化療比例已高達97%。
中國抗癌協會卵巢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瘤科主任吳小華教授表示:“規范化診療是助力晚期卵巢癌患者實現長生存的關鍵,推進晚期卵巢癌規范化診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此次調研數據的變化客觀反映了初版白皮書發布一年來國內卵巢癌規范化診療的工作成果,也體現出診療規范化是一個長期、逐步推進的工作,需要堅持不懈。”
卵巢癌維持治療觀念有所改善,但仍任重而道遠
晚期卵巢癌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隨著臨床研究的開展和治療手段的優化,卵巢癌治療越來越精準,“手術+化療+維持治療”三駕馬車的全程管理治療模式,讓患者的生存質量明顯改善、生存期不斷延長,也讓長生存的目標不再遙遠。因此,規范化的維持治療是關鍵,同樣不可或缺。
調研發現,隨著精準治療觀念的深入,臨床醫生對卵巢癌患者進行BRCA基因檢測已達成共識,認為其對于指導維持治療的方案和藥物選擇和評估患者預后和生存尤為重要;75%的患者接受了BRCA基因檢測,較去年比例已有提升,表明在患者層面同樣加深了對卵巢癌精準治療理念的認知。
在維持治療觀念上,臨床醫生和患者的認知度均有明顯上升。醫生認知度層面,鼓勵初治晚期卵巢癌患者接受維持治療的比例上升達到了63%,仍有37%沒有推薦進行維持治療。究其原因,部分臨床醫生對于BRCA陰性/HRD陰性患者人群的維持治療生存獲益認知還存在一定差距。同時患者群體調研顯示,最終接受維持治療的患者比例僅為51%,尚沒有接受維持治療的患者中仍有超過一半的人愿意主動嘗試維持治療。因此,維持治療規范化及普及化仍任重而道遠。針對卵巢癌維持治療比例不足的問題,白皮書倡議加速規范化診療,在創新藥可及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維持治療的規范化水平。
此外,調研發現,新診斷的晚期卵巢癌患者維持治療中,無論患者基因分型結果如何,綜合療效、經濟性、安全性和便利性后,單藥維持治療仍然是卵巢癌維持治療的主要方案。
吳小華表示:“在我國,‘手術+化療+維持治療’這一規范化的卵巢癌治療模式起步時間尚晚,仍需更廣大的醫務工作者尤其是基層臨床醫生,認識到維持治療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維持治療比例,幫助延長卵巢癌患者生存時間,進而提升我國卵巢癌五年生存率。”
吳小華總結指出,2023版白皮書持續追蹤和反映了國內卵巢癌診療領域的痛點和需求,針對本次白皮書所反映診療模式不規范、維持治療比例不足、基因檢測意識不足的診療現狀,下一步,中國抗癌協會卵巢癌專業委員會將對白皮書內容進行編輯發表,提高醫療同行及全社會對于卵巢癌規范診療的認識及重視程度。未來將從婦瘤醫生專科能力培養、指南更新、多學科討論會議、科普患教等行動,推進手術、化療和維持治療的規范化,進一步加深對維持治療理念的認知,全面提升初治卵巢癌患者的維持治療比例,最大化晚期卵巢癌患者治療的臨床獲益。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