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第五屆慢乙肝臨床治愈峰會暨中國派高峰論壇召開

            2023-05-15 12:25:19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2023年5月13日,“第五屆慢乙肝臨床治愈峰會暨中國派高峰論壇”在廈門盛大召開,本次會議以“聚中國智慧·綻放慢乙肝臨床治愈新夢想”為主題,由中聯肝健康促進中心主辦,廈門特寶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王福生院士、楊希忠教授、魏來教授、徐小元教授、南月敏教授共同擔任大會主席。40余位肝病領域頂級臨床專家及科學研究者相聚廈門及云端,圍繞慢乙肝臨床治愈進展和趨勢、慢乙肝臨床治愈的中國實踐、特殊人群治療及熱點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慢性乙肝臨床治愈進展與展望

            最新發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在談及慢性乙肝治療目標時明確指出,對于部分適合條件的慢性乙肝患者,應追求臨床治愈。那么,目前我國慢性乙肝臨床治愈進展如何?新藥的研發進展如何?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唐紅教授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唐紅教授在講課中介紹了不同慢性乙肝人群的臨床治愈現狀:目前核苷(NA)經治優勢患者臨床治愈率可達30%-80%;非活動性乙肝表明抗原(HBsAg)攜帶者(IHCs)臨床治愈率可達50%-90%;慢性乙肝兒童、產婦臨床治愈可達40%以上;初治慢性乙肝患者的臨床治愈率也能達到10%左右。

            “我們還發現臨床治愈后復發患者,再治療的HBsAg清除率可達80%以上。”唐紅教授說道,我們應進一步擴大抗病毒治療范圍,同時對于免疫耐受期和不確定期人群以及合并脂肪肝人群的治療策略深入探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謝青教授

            慢性乙肝新藥一直是關注的熱點,如何實現臨床治愈?乙肝新藥的研發進展如何?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謝青教授在報告中指出,乙肝治愈的實現策略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在不殺死受感染肝細胞的情況下治愈乙肝,即清除cccDNA或永久沉默cccDNA轉錄;二是通過清除受感染肝細胞治愈乙肝,即是通過機體免疫功能的調節,讓免疫細胞活化,然后安全清除乙肝病毒感染細胞。

            謝青教授表示,目前尚未看到一個真正讓人眼前一亮的能達到臨床治愈的新藥,聯合治療可能是未來慢性乙肝臨床治愈所必須的,主要包括靶向乙肝病毒生命周期藥物(各個靶點藥物)以及靶向宿主免疫調節藥物。乙肝治愈是很難的,單一藥物是很難實現,聯合治療是必要的策略!

            應篩盡篩,應治盡治,減輕乙肝相關危害

            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南月敏教授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到2030年乙肝診斷率需提升至90%,治療率提升至80%,而我國目前的乙肝診斷率只有22%,治療率僅15%,要實現這一目標任重而道遠。對此,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南月敏教授指出,第一,要擴大篩查,盡早發現需要治療的患者。《擴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專家意見》建議應對一般人群做到應篩盡篩,采用高靈敏檢測HBV DNA(檢測下限為10-20 IU/mL);第二,擴大治療適應癥,積極治療有潛在疾病進展風險者。提高治療率可降低肝癌和乙肝相關死亡,節省成本,《擴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專家意見》對啟動抗病毒治療的ALT閾值、“不確定期”患者管理,和低水平病毒血癥患者管理提出推薦意見;第三,聚乙二醇干擾素α(Peg-IFN-α)優化慢性乙肝系統治療。Peg-IFN-α用于慢性乙肝患者在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基于Peg-IFN-α的治療策略是慢乙肝患者追求臨床治愈的優佳選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遠期結局;對起始療效佳、但在隨后的治療中療效不能延續者,通過間歇治療最終使患者實現HBsAg消失,提高慢乙肝患者臨床治愈的機會。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暨感染病中心魯鳳民教授

            乙肝病毒感染使患者的肝癌以及肝外癌癥的發生風險大大增加。已有大量的循證醫學證據證實積極進行抗病毒治療可以有效預防肝癌發生,盡早獲得臨床治愈可以將肝癌發生風險降至最低,大大改善患者遠期結局,獲益最大。除了臨床上有數據和結果的支持,基礎研究也從相關機制顯示了對這些結論強有力的支撐。

            “好的抗病毒治療,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預存的HBV DNA、逆轉克隆擴增降低患者肝癌發生風險,及早治療、追求臨床治愈,降低肝癌發生風險。”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暨感染病中心魯鳳民教授介紹說,抗病毒治療減少肝癌發生風險的機制及局限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核苷酸類(NAs)治療對乙肝病毒復制的持續抑制,肝內cccDNA均顯著減少;HBV DNA的整合事件數也有顯著下降;帶有整合HBV DNA的肝細胞克隆大小下降有限。

            慢乙肝臨床治愈的中國實踐

            為幫助更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達到臨床治愈,2018年,由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發起乙肝領域全國首個大規模臨床研究——中國慢性乙型肝炎臨床治愈(珠峰)工程項目。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高志良教授

            此次大會,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高志良教授為我們介紹了“珠峰項目”的最新進展。截止2023年5月12日,全國400余家醫院、1000多位醫生參與,入組患者29625例,臨床治愈了5258例慢性乙肝患者,首次使用干擾素治愈5220例。“珠峰項目”治愈患者中近90%在48周內實現臨床治愈,慢乙肝臨床治愈率從3%-7%,顯著提高至33.2%,成為全球最高水平。

            高志良教授表示,“珠峰”項目大數據,解決了全球慢乙肝臨床治愈迫切需求的一系列問題,挖掘出3個適合臨床應用、普及推廣的早期預測指標——基線HBsAg水平、治療12/24周HBsAg變化幅度、治療12周ALT升高幅度;創立了從臨床研究轉化為服務國家健康事業的公益性項目的成功模式;我們將珍惜來之不易的隊列,向更多合適患者推廣,希望到2030年治愈患者超10萬。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線上報告

            2020年,國內第一個降低慢性乙肝相關肝癌發生率的前瞻性隊列研究——中國降低乙肝患者肝癌發生率研究(綠洲)工程項目(簡稱綠洲項目)正式啟動。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在線上介紹了綠洲項目最新進展。

            “綠洲項目是亞洲最大的前瞻性慢乙肝真實世界隊列之一,目前已完成全部患者的入組;最早入組的一批患者已隨訪至96周;295家綠洲項目醫院、基地醫院40家、分中心醫院255家,累計入組患者32071例,其中干擾素組22492例,NA組9579例。”張文宏教授表示,項目階段性數據初步分析結果顯示,與既往研究及臨床經驗一致,干擾素方案治療在優勢人群中能顯著提高臨床治愈率;非優勢人群或許可通過延長干擾素治療獲益;干擾素治療方案在較短觀察期內,已顯著降低肝癌風險。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陳新月教授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陳新月教授在報告中指出,非活動期HBeAg陰性慢性HBV感染者是常常被臨床忽視的乙肝感染人群,而多項研究數據顯示,此類人群長期預后并不安全,并有更高的幾率獲得臨床治愈。如何把握最佳治療時機,優化治愈路徑,總結推廣治愈經驗,是亟待解決的科學難題。為此,2022年,由中聯肝健康促進中心發起,國內首個針對非活動期HBeAg陰性慢性HBV感染者的大型公益項目啟動,項目旨在幫助更多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獲得臨床治愈,努力實現健康中國2030行動及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對人類危害的目標。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吳超教授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吳超教授指出,乙肝病毒的感染自然史分為4個時期,分別是“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動期、非活動期的攜帶狀態和再活動期”,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不處于這4個時期的慢性乙肝患者,也就是處于“不確定期”的患者,也是需要治療干預的。經隨訪發現,這類患者五年、十年后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的風險,比真正的免疫耐受期患者的進展風險高出5-10倍,其中年齡≥40歲的患者尤為明顯。為了更好的評價“不確定期”的慢性乙肝患者的長期預后及抗病毒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2022年8月,由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牽頭的我國首個針對“不確定期”乙肝患者的大型真實世界研究—“領航”項目在全國范圍內啟動。

            特殊人群的乙肝臨床治愈之路

            臨床治愈已成為慢乙肝治療領域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標。但是對于一些特殊人群療效不佳,對于這部分患者,如何提高臨床療效,是否可以爭取臨床治愈值得進一步探索。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任紅教授

            目前,國內外研究均顯示,約有30%-40%的核苷經治慢乙肝患者存在低病毒血癥,而低病毒血癥與肝纖維化、終末期肝病及肝癌發生風險相關。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任紅教授指出,低水平病毒血癥導致疾病進展和終末期事件,是慢乙肝患者全程管理中不可忽視的問題,cccDNA難以清除或靜默,以及核苷類藥物競爭性結合,耐藥問題,可能是低病毒血癥產生的原因。對于抗病毒治療1年以上但仍存在低病毒血癥的慢乙肝患者,《擴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專家意見》中建議換用或加用強效低耐藥核苷類似物治療,或者聯合聚乙二醇干擾素α治療,臨床研究表明更換治療策略后能顯著改善患者的遠期結局,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以獲得更多的循證醫學證據。

            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耿嘉蔚教授

            免疫耐受期和“高e陰”患者終末期肝病事件發生風險高,2022年《擴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專家意見》已建議對這兩類人群進行抗病毒治療,但免疫耐受期用NA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這部分患者,如何提高臨床療效?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耿嘉蔚教授指出,相比于單純口服核苷酸類藥物(NAs)或隨訪,干擾素治療12周后聯合一線NAs治療至48周的方案,可明顯幫助免疫耐受和高E陰不確定期這兩類臨床治愈的非優勢人群逐步向優勢人群轉換;對免疫耐受期患者,完成48周治療后,46.58%的免疫耐受期患者實現HBsAg降至3000IU/mL以下,5.48%實現HBeAg陰轉,4.11%實現HBsAg陰轉;對高E陰患者,55.06%經48周治療后實現HBsAg降至1500IU/mL以下,4.49%實現HBsAg陰轉。

            科普對話-乙肝臨床治愈之夢如何實現?

            乙肝臨床治愈圓桌派

            此次大會還邀請到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副總編輯王君平與乙肝專家高志良教授、任紅教授、張鴻飛教授及謝堯教授就乙肝臨床治愈進行了別開生面的科普對話;還邀請到宋建新教授主持圓桌派討論,與何英利教授、李嘉教授、李明慧教授、魯曉擘教授和尚佳教授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