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主辦的“美麗中國 綠色奇跡”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展在國家科技傳播中心開幕。
中國科技史學會理事長孫小淳,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國友,中國農學會副秘書長莫廣剛,中國林學會副秘書長沈瑾蘭,29屆奧組委北京奧運新聞中心主任李湛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主任鄭浩峻、副主任白元平,北京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劉曉勘,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總規劃師單峰,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數字孿生與未來城市專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段霞、中國節能協會城市節能專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馮剛,全國低碳經濟媒體聯盟創始秘書長曾衡,北京正東集團(751園區)黨委書記楊銳等全國學會、地方科協、科技機構、高校院所、平臺企業和國家科技傳播中心參建合作企業以及有關中央媒體代表參加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副主任、中國科技新聞學會黨委副書記、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銳主持。
鄭浩峻致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為引導全社會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動員全社會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國家科技傳播中心組織舉辦“美麗中國 綠色奇跡”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展,旨在匯聚起強大合力,共同建設健康宜居美麗家園。
劉曉勘在致辭中表示,良好生態環境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美麗中國 綠色奇跡”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展既是展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意識和行動。
孫小淳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古人向來尊重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斧斤以時入山林”等豐富的生態保護思想。國家科技傳播中心舉辦“美麗中國 綠色奇跡”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展覽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生態智慧,倡導共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一次很有意義的科學文化傳播行動。
張國友致辭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旨在動員民眾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國家科技傳播中心在今天組織開展“美麗中國 綠色奇跡”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展恰逢其時、意義重大。
楊銳發言指出,“美麗中國 綠色奇跡”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展是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展示中華民族面對生態之變做出的變革,呼吁全民參與共話未來美好世界。
展覽位于國家科技傳播中心一層,以“美麗中國 綠色奇跡”為主題,全方位立體式呈現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的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證、核心理念、制度保障、宗旨要求、系統觀念、社會力量、全球倡議等7個方面,安排設計了“序曲”“強·思想之魂”“立·保護之法”“塑·生態之美”“建·共生之境”五大主題內容展區。展覽著力增強思想性、藝術性,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故事、生動范例強化吸引力和感染力。
國家科技傳播中心是經國務院批準建設的中央在京重點項目,是弘揚科學精神、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示范工程和國家級科學文化公共服務平臺,是搭建面向政府、企業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創業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是組織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面向國內外開展科學精神傳播、技術成果傳播、創新文化傳播的創新型科技服務基礎設施,功能為打造“中國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中國科技界的全媒體中心、現代化科技成果傳播平臺、國際科技組織總部服務基地。”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是其法人單位。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