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中國降低乙肝患者肝癌發生率研究進展研討會暨(綠洲)工程項目華東區域推進會在上海舉辦。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楊希忠副理事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張繼明教授,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家斌教授、郜玉峰教授、寧波北侖中醫院楊將領教授、南昌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鄔小萍教授等及各基地醫院負責人蒞臨現場并發言。
我們在會上獲悉,中國肝炎基金會“綠洲”項目自2020年啟動以來,在各方的努力下,已如期完成項目規劃入組30000例任務。
乙肝患者應追求臨床治愈,降低肝癌發生
據推算,我國一般人群乙肝流行率為6.1%,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為8600萬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為公共衛生危害”的目標,屆時慢性乙型肝炎診斷率達到90%和治療率達到80%,而目前我國僅分別為22%和15%。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指出,在我國的肝癌群體中,大概80%的人都患有乙肝,而乙肝、肝硬化、肝癌,這是經典的“肝癌三部曲”,想要阻斷“肝癌三部曲”,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已知自身患有乙肝的患者接受長期規范化的抗病毒治療,有效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發生率。此外,乙肝患者一定要提高自身用藥依從性,定時定量服藥,定期進行隨訪復查,這樣可以隨時監測到自己身體內病毒的情況,也能早期篩查肝癌。
2023年2月公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強調,對于部分適合條件的乙肝患者,應追求臨床治愈,最大限度降低肝硬化、肝癌的發生。目前我國不斷探索臨床治愈的創新方案。對口服核苷(酸)類藥物經治的慢乙肝患者中符合條件的優勢人群,聯合聚乙二醇干擾素-α可使部分患者獲得臨床治愈 。多項研究顯示,干擾素治療前乙肝表面抗原小于1500 IU/ml,且e抗原陰性的優勢患者接受序貫聚乙二醇干擾素-α治療更有可能實現臨床治愈。
我國在慢乙肝臨床治愈方面已經積累了更多證據與經驗
張文宏教授在匯報中表示,“綠洲”項目是國內第一個降低慢性乙肝相關肝癌發生率的前瞻性隊列研究,截止2022年10月,有295家醫院參與,累計入組患者32071例,已完成所有患者的入組。
“目前已有大量證據表明,相比核苷類似物治療,采用含聚乙二醇干擾素α的方案在降低乙肝表面抗原和臨床治愈方面有大優勢。”張文宏教授介紹說,在2023年亞太肝病年會上,我們公布的兩項綠洲項目研究成果也驗證這個結果。分析顯示,對于治療前乙肝表面抗原較高的患者,接受48周聚乙二醇干擾素α治療后有40%以上可將乙肝表面抗原水平降低到小于1500 IU/ml的水平,為后續功能性治愈提供更多機會,這些經治患者選擇合適的時機通過再一輪48周的治療后仍有較高比例可實現臨床治愈。
有研究數據顯示,針對慢性乙肝患者進行全周期的管理和治療后,實現臨床治愈后,相關肝癌發生率已經降低到每年0.1%以下。而多項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和中國的回顧性研究和薈萃研究顯示,慢性乙肝患者獲得臨床治愈后5年累計肝癌發生率為 1.5%左右,顯著低于未獲得臨床治愈的人群。
如何為乙肝患者打造健康“綠洲”?
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副理事長楊希忠表示,“綠洲”項目是繼“珠峰”項目后發起的又一大型真實世界科學研究,也是一個公益項目和民生項目。旨在通過建立全國多中心、前瞻性的真實世界隊列,調查和分析目前中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療情況;意義在于幫助臨床醫生優化治療方案,有效預防乙肝患者肝硬化、肝癌的發生;目標是用科學的數據為中國肝炎防治事業做出積極貢獻,更快消除病毒性肝炎,努力實現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目標!
據悉,目前除“綠洲”項目以外,全國各地還陸續開通了乙肝臨床治愈門診,門診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最大可能的獲得臨床治愈為目標,為患者定制個體化治療方案。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