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響應“雙碳”號召 助力通遼高質量發展

            2023-04-04 10:28:32     來源:中國發展網

            首屆零碳中國(通遼)綠色投資大會4月2日在通遼市成功舉辦。本次大會以“零碳中國助力通遼綠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集聚政、產、學、研、金各界零碳相關主體的智慧和力量,分享交流綠色投資、技術創新、產業轉型等行業熱點話題,共同探討“雙碳”目標下通遼零碳產業的綠色投資機遇。

            在中國投資協會零碳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春平主持下,9位受邀嘉賓從具體業務范疇對認識和把握綠色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專業演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能源革命,加快綠色低碳發展,并將支持通遼在現代能源領域開展試點寫入《關于支持東北地區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辦〔2019〕37號)文件。此外,《內蒙古自治區現代能源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將通遼市列為創建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市。

            通遼積極響應變革要求,抓牢政策優勢,加速布局儲能產業。液流儲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曉昊具體說明通遼液流電池產業布局,即以上游的自建或共建生產企業、中游的已建設產能與對外合作及下游的已布局產能為框架,形成通遼液流儲能全產業鏈的生態體系,實現一站式管理與服務。

            福大紫金氫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卿分享氨-氫儲能技術,表示要解決棄光、棄風問題,一個新的路徑就是從可再生資源出發,通過電解制氫,把氨作為氫的載體儲存起來,突破高能耗和難運輸的產業瓶頸,實現不同發展地段的氫能利用。

            弗迪電池有限公司解決方案區域總監劉斌提出大型新能源基地的儲能方案。針對目前安全事故頻發、土地選址限制多等行業痛點,企業未來會通過產品模塊化設計靈活配置電池端來匹配相應的電流,圍繞“五易”(易布局、易運輸、易安裝、易維護和易增容)的原則進一步開發新產品。

            除儲能外,氫能產業作為新型能源產業之一,在日本、韓國、歐洲、美國等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已先后上升至國家發展戰略高度。中國政府也出臺各項政策,通遼市《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達5萬輛左右,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萬噸/年,成為新增氫能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總經濟師王勐認為,氫能實現了化學能源物質性的屬性,可以方便實現時空轉移。在第一輪技術突破后,要開始綠氫資源和應用場景等更大領域拓展,進行大基地開發、綠電轉化,這是一個新的趨勢。王勐進一步闡釋了關于氫能關鍵裝備的研發與示范應用實踐等問題。他表示,目前在吉林長春已建成并投入使用PEM制氫示范基地,這也是“可再生能源+PEM制氫+加氫”一體化項目的一部分,18.56MW光伏、400Nm3/h PEM制氫及500公斤/天加氫站的配置能夠延伸到車輛的使用;吉林大安的風光制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合同金額,在去年所有PEM裝備應用合同中居首,其新能源裝機80萬千瓦,年制綠氫量達3.2萬噸,年制綠氨達18萬噸,開創6項全國第一。

            中國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未來能源研究設計總院輪值院長韓丹女士分享重力儲能技術,指出在部署規模、投運成本、裝置壽命、環境友好程度、靈活性、適應性、穩定性方面,重力儲能相較其它主要儲能方式,具備更大優勢。在“三側”(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風光儲氫氨零碳產業園與工業廢棄物和建筑垃圾的場景應用中,也能發揮相當大的作用。

            西子清潔能源裝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劉可亮認為,利用綠電熔鹽儲能可助力零碳產業園的實踐。綠電熔鹽儲能系統可應用于不再適宜燃用化石能源的工業產業園區,替代燃煤或者退役熱電廠給工業企業繼續提供能源,為園區工業企業綠色零碳轉型提供強勁動力。不僅能夠助力化纖印染行業綠色零碳轉型,并以年減排26萬噸二氧化碳的速率逐步緩解碳排放指標壓力,還可以為當地保留傳統優勢行業,提供零碳能源解決方案,為“兩高”行業企業產業升級提供助力。

            儲能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技術之一,儲能產業的發展與成熟對于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的電力系統具有重要意義。國內2021年出臺儲能頂層政策,隨后不斷完善實施細則,推動行業發展。

            根據世界糧農組織估計,全球農業用地釋放出的溫室氣體超過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相當于每年產生150億噸的二氧化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財政事務部統計數據顯示,自1961年以來,中國農業碳排放總體呈上升趨勢,到2016年后略有下降。要實現“雙碳”目標,農業農村的碳排放和清潔能源供應問題也亟待解決。對此,上海林海雙碳生態研究院研究員常治州表示,可以采用厭氧發酵方法,將養殖業和種植業中產生的廢棄物儲存起來并轉換成清潔能源,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經過工業化、標準化和智能化改造,這一過程完成的場所,由過去的原始沼氣池升級為能夠處理厭氧和生產沼氣、生物天然氣的規模化、現代化工廠。以該思路試點的崇明模式和阜南模式成功探索出一條符合農業農村領域產業需求的“雙碳”產業路徑,形成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中國式縣城生物天然氣產業化模式。

            基于氫能的充分優勢和豐富應用領域,北京中電豐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德軍指出,綠氫能夠助力通遼市實現“雙碳”目標。具體來看,首先,氫能作為一種儲能方式,可以加以有效運用從而助力通遼在工業、交通及農業等各領域實現脫碳;其次,氫能能夠提高通遼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和利用率;最后,可以促進當地工業裝備制造水平提高,大幅度帶動當地配套企業發展。

            著力推進“綠色、數字、創新”三個轉型是通遼市“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基本思路之一。作為本場會議最后一位發言嘉賓,山西祥睿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正通就綠色數字運營進行介紹。他指出,以五大中心(低碳云中心、戰略規劃中心、節能服務中心、綠色交通中心和電碳交易中心)為框架,加以科技創新和金融助力構建成的綠色數字運營體系,通過提供咨詢服務、搭建數字平臺和開展具體供給側項目等,能夠系統地幫助政府解決能碳問題。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