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了疫情的寒冬,相聚在春天的錦城;一年一度,如約而至!3月24日,第八屆醫學家年會(2023)在成都盛大開幕。本次年會由醫師報社、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成都市醫師協會共同主辦,醫師網、醫TV、《中國醫院院長》雜志、《中國社區醫師》雜志協辦。
醫師報社執行社長兼執行總編輯、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副秘書長張艷萍表示,三年多來,在全國醫務人員的不懈努力下,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決定性勝利,平穩進入“乙類乙管”常態化防控階段。這也使我們能夠有緣相聚線下,共同赴這場“春天之約”。
張艷萍表示,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了五年來醫療衛生健康領域取得的主要成績,也部署的今年衛生健康工作重點。可以看到,黨和國家在衛生健康領域所有大政方針的唯一導向就是:“一切為了人民健康”;而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重任,就落在了廣大衛生健康工作者,尤其是醫務人員的身上。她介紹,八年來,醫學家年會秉持“思想巔峰的集結 管理前沿的碰撞 創新學術的交流 醫者榮耀的盛宴”宗旨,以“打造業內有影響力和品牌力的醫學家巔峰盛會”為目標,在推動行業前行的道路上,與行業同仁一起,踔厲奮進,勇毅前行!
除“榮譽時刻·推動行業前行的力量”系列榮譽頒發外,本屆醫學家年會還設置巔峰對話·院管篇、巔峰對話·學科篇,邀請醫院、科室管理者分享真知灼見;致敬醫界豐碑·醫學大家故事,以故事分享,帶領大家穿越歷史長河,講述老一輩醫者的初心和使命;2023“尋找最美眼科醫生”啟動儀式;2022年度中國眼科界十大研究進展發布;“麻醉時刻”等環節,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180余位醫院管理者、400余位學科帶頭人齊聚一堂。
本次年會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同步召開,由醫師報直播中心·醫TV、醫師報視頻號,新浪新聞客戶端、微博衛生健康、人民日報黨媒客戶端、新華網健康、上海解放日報-海上名醫、華商網、知乎等20余個平臺同步播出。共收獲500萬人線上觀看。
領導致辭
讓醫學家熠熠發光
中國工程院院士、 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院長、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中國醫師協會常務副會長、《醫師報》總編輯 董家鴻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深化醫改、縣域醫共體、公益性公立醫院、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心理健康等成為醫藥衛生領域的熱詞。過去的三年是極不平凡的三年,醫務工作者和全國人民一道與病毒鏖戰,才換來如今國泰民安。”董家鴻院士表示,《醫師報》作為醫療行業專業媒體,發揮平臺優勢,在疫情期間為醫務工作者帶來政策解讀、前沿資訊的同時,也肩負科普民眾、傳播醫衛正能量的責任。
董家鴻院士介紹,2021年~2022年,《醫師報》連續兩年開展“8·19醫師節——關愛生命 ‘救’在身邊”活動,帶領醫衛界成功破圈,進入北上廣杭四地地鐵車廂,也走進人們的心里。這一活動也入選了國家衛健委委管出版物主題宣傳優秀成果之品牌公益活動,今年這一活動仍將繼續。
第八屆醫學家年會圍繞“致敬新時代、致敬奮斗者、致敬醫者”,講好百年醫學故事舉辦。年會內容不斷豐富、受關注度不斷提升、參與的學科也不斷增多。“在這里,醫學的科學性、人文性、公益性處處得到彰顯,每個人都熠熠發光。”董家鴻院士說。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
“方向感”“驅動力”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臨床醫學院院長、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 李為民
在剛剛勝利閉幕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重點要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無疑使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感、驅動力更強。李為民表示,讓西部地區人民群眾可以就近獲得國內一流的優質醫療服務,始終是華西醫院的愿景。近年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試點醫院建設,目前已擁有轉化醫學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等11個高能級“國之重器”。自主研發了重組蛋白新冠疫苗、1類麻醉新藥、便攜式核酸檢測儀等一大批生物醫藥創新產品,構建了從藥物原始創新研發到臨床試驗到醫藥成果轉化的完整創新鏈和成果轉化鏈,真正實現了科研成果向產品的有效轉化。
“本次年會有幸邀請到了眾多在國內外享譽盛名的院士、專家到場,圍繞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提出珠璣卓見,相信一定能讓更多優質醫療資源輻射和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也將一如既往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華西經驗’!”李為民說。
繼往開來 引領行業發展
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會長 鄭宏
“醫學家年會是《醫師報》為醫療行業傾心打造的行業管理品牌盛會。自2016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了七屆,已有百余名兩院院士、千余名黨委書記、院長、學協會負責人、學科帶頭人、醫藥企業共襄盛會、載譽而歸,已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品牌管理會議。”
鄭宏指出,當前,加速提高醫療健康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經濟社會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持續、更為安全發展的基礎。因此,應認真總結疫情防控經驗,堅持政府主導、公益性主導、公立醫院主導,堅持醫防融合、平急結合、中西醫并重,以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為目標,強化體系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才能更好提供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建設健康中國提供有力支撐。
“相信第八屆醫學家年會一定能夠繼往開來,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為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鄭宏說。
向前、向新、向善
尋求突破的力量
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 王丹
“七年來,醫學家年會已經成為業內具有廣泛影響力和品牌號召力的醫學家巔峰盛會。本屆年會,既保持了歷屆年會的高端品牌特色,又非常接地氣。”王丹表示,醫學家年會堅持向前而行,與時代共律動,與行業同發展,堅持向新而行,探索智慧醫療、智慧醫院建設新模式,堅持向善而行,通過“中國健康公益星”系列榮譽,高揚職業精神,謳歌慈善情懷,弘揚公益力量;同時,注重在傳承和融合中,推進醫學人文和學科建設,尋求突破的力量。
王丹介紹,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成立十八年來,始終聚焦“健康中國”國家戰略,開展的公益活動覆蓋31個省(直轄市),惠及3 億多人次。近年來,基金會積極實施“品牌、創新、公益、協作”四大驅動戰略,大力推進“健康中國、公益強醫”和“健康中國、慈善惠民”兩大時代工程,著力推動各學科專家委員會醫聯體和專項基金三大支撐體系建設,為在醫藥衛生領域開展學術研究、科研創新、基層醫院建設、醫務人員培訓、科普宣傳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16年征途
共鑄醫學影響力
醫師報社社長 潘力
《醫師報》自2007年創刊,16年以來,以“共鑄醫學影響力”“用科學影響健康”為己任,榮幸成為深化醫改的見證者和記錄者。潘力表示,16年征途中,《醫師報》形成了以報紙、微信、頭條號等新媒體矩陣,直播為擴展的四大支柱業務并駕齊驅發展,形成了擁有百萬專科醫師讀者、百萬新媒體大眾用戶的五位一體融媒體發展平臺,實現了報紙內容的轉型、升級,不斷為醫療行業的發展注入活力。
潘力介紹,本次醫學家年會將圍繞“致敬新時代、致敬奮斗者、致敬醫者”講好百年醫學故事;分享新時代區域醫療中心、醫聯體建設經驗;探討醫院高質量管理模式、學科建設發展要點以及醫療機構如何做好健康的科普傳播等熱點內容開展。《醫師報》熱切地期待通過醫學家年會為全國專家、學/協會、醫藥企業以及廣大醫務工作者搭建溝通的橋梁,聚媒體之智、集媒體之力,肩負媒體人的時代擔當,在見證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同時,打造我國醫療健康產業的全方位醫學信息傳播與服務平臺,“共鑄醫學影響力”!
院士論壇
整合醫學
讓中國指南解決中國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 樊代明
“科學進入醫學后帶來降級思維,從整體降級到只研究一種疾病、一個癥狀。”院士論壇環節,樊代明院士向與會專家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知識越多,越搞不好醫療?他指出,這些知識都是碎片化知識,只有將碎片整合起來才能成為有用的智慧。
樊代明院士表示,國外學者提出的多學科診療(MDT)模式,只是多學科醫生治療一位患者。而13年前,中國學者首次提出整體整合醫學(簡稱整合醫學)——MDT to HIM(從MDT到整合醫學)。隨著教材和指南的編寫以及推廣,整合醫學理念和思維逐漸得到國內外認可。
“中國腫瘤患者人數眾多,但我國的指南一直翻譯自國外。然而,中國癌種類型與國外不同,導致國外指南到了中國存在‘水土不服’,因此,中國抗癌協會聯合全國上萬名腫瘤專家,共同制定了《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瘤種篇和技術篇,讓中國的指南解決中國的問題。”樊代明院士表示。中國抗癌協會正在推進指南精讀巡講和指南進校園等活動,讓指南惠及更多中國腫瘤患者,提高腫瘤患者生存期。
形成腦科疾病
臨床、科研“閉環”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趙繼宗
報告中,趙繼宗院士對“腦科學臨床轉化研究”進行了介紹。腦科學是21世紀生命科學重要的領域之一。盡管長期從事神經外科的臨床和腦科學的研究工作,但在趙繼宗院士看來,我們還遠遠未能揭開大腦神秘的“面紗”。
腦疾病種類繁多,這些疾病的病因是什么?“臨床醫生可能不知道,但是他們知道這些病能不能治,他們可以提出問題,并把基礎研究成果放到臨床中去驗證,進而形成一個閉合的圈。”趙繼宗院士強調,把這個圈“轉起來”,需要臨床和基礎研究相結合。因此,臨床神經科學是腦科學問題源泉和研發成果的應用基地。
“過去,基于基礎研究研發的CT、MRI、心電圖、腦電圖等,讓臨床醫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未來,臨床醫學將以特有的方式向腦科學研究進行積極的反饋與回報。”趙繼宗院士說。
中西醫學雙流匯聚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
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 劉德培
“中醫為中國人的醫療保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在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劉德培院士表示,中醫崇尚樸素的系統論,中醫治療強調整體,重“辯證”,治“病的人”。而西方醫學傾向于形態、局部醫學,直接因果考慮,重“看病”,治“人的病”。
中西醫結合源遠流長。劉德培院士回憶,他自幼就愛看王清任先生的著作,他研究的病因病機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病理生理學,活血化瘀治則相當于現代醫學中的心血管內科學。錢學森也在其著作《論人體科學》中指出,中醫理論完全是宏觀的、整體的理論,但缺少分析,而西醫源起和發展于科學技術的“分析時代”,為深入研究事物,將本來整體的東西分割來認識。如果將西方科學同中醫所總結的理論,以及臨床實踐結合起來,那將是不得了的!
劉德培院士指出,當代科學和醫學發展的趨勢是:宏微并舉,系統把握;多種組學,連接中西。將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系統生物醫學通過全方位、立體化、多視角研究生命全過程和疾病全過程,讓中西醫學雙流匯聚,為建設“健康中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基礎研究是高水平醫院
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 范先群
“如今,醫學正在實現從‘生物醫學科學為主要支撐的醫學模式’向以‘醫工、醫理、醫文融合協同發展的智能醫學模式’的轉變。而基礎醫學是推動臨床醫學進步的強大助力。”范先群院士表示,針對臨床治療中的疑難問題,基礎研究通過實驗闡明機理,提出新的科學依據,進一步指導臨床研究的開展,兩者相互促進,才能推動醫學整體發展,提升治療水平。
當今世界一流醫院均高度重視基礎研究,我國高水平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也強調加強基礎和臨床研究,以推動原創性疾病預防診斷治療新技術、新產品、新方案和新策略的產出。范先群院士介紹,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能力已躍居世界前列,成為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如何開展好基礎研究?范先群院士表示,構筑高水平科研平臺是第一步,在此基礎上,應培養建設一支專職的基礎科研隊伍,進而布局重大科研創新項目。“基礎研究帶動臨床研究能力提升,助推醫院科研創新取得新突破。通過研究平臺對人才的虹吸作用,加強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推動醫院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