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瞭望丨大涼山尋“路”人

            2023-03-14 08:37:44     來源:新華社

            ◇讓吉列子日每每想起都激動不已的是,2019年底,應急管理部調動“米-26”重型運輸直升機將8臺大型的挖掘機、炮機“吊”進了村里

            ◇隨著種植養殖等產業日益成熟,村人均收入已由2006年以前的不到200元提高到2022年的11034元

            透過云層,陽光灑向西溪河峽谷。

            一條柏油馬路蜿蜒曲折,“劈開”崖壁,穿越云霧中的峻嶺和峽谷,通向遠方。

            遠眺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阿布洛哈村,這是這個只有31戶人家的小山村清晨的“開機畫面”。

            在2020年之前,這個場景,村民們根本不敢想象。

            出村,有一上一下兩條路——向下,花五個多小時走到谷底,滑溜索渡金沙江支流西溪河;向上,沿羊腸山路爬崖壁,垂直落差將近千米,“懸崖村”因此得名。

            “驚心動魄”的出村路限制了阿布洛哈與外界的溝通,經濟也無從發展。

            改變發生在2020年。當年6月,一條蜿蜒3.8公里的硬化路鋪到了村口,全國“最后一個不通公路的建制村”成為歷史。

            近3年后的2023年3月,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阿布洛哈村黨支部書記吉列子日從這條路出發,走向人民大會堂。他的步伐,一如當初作為村里第一個大學生走出大山,又帶著改變家鄉的壯志返鄉時一樣堅定有力。

            從大涼山到大會堂,他一路講述由修路而始的鄉村“蝶變”故事,也帶著村民們的期盼繼續探路。“學習全國各地經驗,我想為阿布洛哈村帶回更新更寬的鄉村振興路。”

            懸崖變坦途?暢通出行路

            孕婦要臨盆,經不起長途顛簸,有的半路就生下來了;有人病了,得集合全村勞動力抬七八個小時下山,有時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有人想賣羊,得背著它滑溜索越西溪河,再走三四個小時山路才能抵達最近的集鎮……

            這是阿布洛哈村的過去。

            阿布洛哈,彝語意為“人跡罕至的地方”。這個三面環山,背靠千米高崖的山村里流傳著一句俗語,大意是這是個“欠債都討不到的地方”。

            懸崖峭壁上的羊腸小道“很陡,雜木叢生,但我從小就爬,爬了很多年。”吉列子日說,“因為我想上學,而這是唯一能走的路。”

            1995年出生的吉列子日是走出村的第一個大學生。2017年,沿著羊腸山路,他又回到了家鄉。“外面的世界為我的人生打開了一扇門,我想為更多的村民打開這扇門。”

            當選村支書后,吉列子日給自己起了個外號,叫“爬山書記”。因為每次出村要花四五個小時爬山,平均一個星期至少要爬三四個來回……

            解決出行難,是塊“硬骨頭”。2019年,通村公路項目正式獲批。“我跑去告訴村民,他們都不相信。花幾千萬給全村256口人修路,真的可能嗎?”吉列子日說。

            直到破土動工那天,“村民們才相信這次是真的要動了。”他說,“決戰脫貧攻堅,不漏一村不落一人,即便我們村是最后一個,也不會被遺忘。”

            短短不足四公里的路,修通花了一年多。尤其修到最后一公里,要跨越一道400多米的峽溝。村內村外同時開工、中間搭建鋼橋連接的施工方案確定下來了,如何把大型機械設備運進村,成了問題。

            “我當時開玩笑說,用飛機把挖掘機吊進來吧!”讓吉列子日每每想起都激動不已的是,2019年底,應急管理部調動“米-26”重型運輸直升機將8臺大型的挖掘機、炮機“吊”進了村里。

            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昔日與世隔絕的小村莊煥發了新生機。承載阿布洛哈村貧苦記憶的老路還在,靜靜見證著這里的萬象更新。

            貧壤變沃土?致富路漸寬

            以前很多制約發展的難題,順“路”而解。

            材料運進來,安居工程讓村子更宜居了。吉列子日帶領全村按照方便群眾生產、上學、就醫的原則,爭取、整合彝家新寨、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等項目資金,規劃建設鋼結構安全住房,同步推進建入戶路,改水、改廚、改廁、改圈。

            “村民住進了帶小院的新房,門前可以養花種菜;村里新修了農家樂,方便接待游客;小學校舍也翻修一新。”吉列子日自豪地說,村里的馬都賣了,家家騎上了摩托車,有幾戶還買了汽車。

            山貨運出去,產業發展讓村子更興旺了。路沒通的時候,吉列子日就帶著鄉親們種臍橙、核桃,但“卡”在了物流上。如今,阿布洛哈村里種著400畝芒果和臍橙,建成了占地600平方米的黑山羊養殖基地和300平方米的黑豬集中養殖基地。

            隨著種植養殖等產業日益成熟,村人均收入已由2006年以前的不到200元提高到2022年的11034元。“有些村民還用電商平臺銷售蜂蜜,最高每年收入兩萬元。”吉列子日說。

            為了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吉列子日引導帶領群眾從牛耕人種、種植單一、自給自足的傳統耕作方式向集約化、商品化的現代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結合阿布洛哈村的自然稟賦,應種盡種、宜養則養。

            依托政府的產業扶持基金,阿布洛哈村先后成立了兩個專業合作社。從項目論證到栽培技術,吉列子日邀請專家全程指導;從硼砂噴灑葉片防止落花落果,到圈養大牲畜以免傷害幼樹,他帶領村民們全程參與。

            如今的阿布洛哈成了縣級鄉村振興示范村。“人跡罕至的地方”正變得越發“名不副實”。“花幾千萬給全村256口人修路,值得嗎?”在吉列子日看來,村子的變化早已給出了答案。

            新風替舊俗?帶來新思想

            “爬山書記”現在有了新外號,叫“修路書記”。

            吉列日子帶領村民打通“出行路”,拓寬“發展路”,還在努力改變當地落后觀念,消弭“看不見的貧困”。

            過去,一些村民不重視教育。吉列子日定期召集會議,給村民講知識的重要性。“有時也會為了說服幾個‘頑固分子’采取特殊手段。”吉列子日曾經組織村里一些不支持孩子上學的家長進城,“不提供任何幫助,遇到困難打電話給我們,我故意反應‘慢半拍’,讓他們感受一下不識字帶來的困擾。”

            在吉列子日的引導下,村里孩子受教育程度顯著提高。目前村里共有人口256人,在上小學和初高中的就有108人。“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在村民心中生根發芽。

            作為飛回村莊的第一只“歸巢燕”,吉列子日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回到家鄉,在尋找機遇的同時,為村莊注入新鮮血液。

            如今,阿布洛哈村正在布局鄉村旅游產業。“我們規劃的特色項目‘星空營地’就是年輕人出的點子。”在阿布洛哈村,每當夜幕低垂,星星在飛。“過去,美麗的星空只有我們自己能看到,未來,我們想邀請更多人一起看。”吉列子日說。(《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常清潭 實習生?柏琳琳?張曦月)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