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老故事”頻道“我們是光榮的八大員”是其“保留節目”。服務員、郵遞員、保育員、炊事員、理發員、駕駛員、售貨員、售票員。
我所接觸的八大員,大學時代四年走讀,每天乘坐長春市公交6路汽車上下學,《長春日報》上刊登的優秀汽車售票員就在六路公交車上,有“活地圖”之稱的女性售票員,記得她姓劉,一位和善的姑娘。印象中她們車隊乘務組還是優秀集體。
6路公交行駛的是長春市主干線路,時稱“斯大林大街”后改“人民大路”,從長春火車站直線南下,由站前廣場始發、途經新發廣場、人民廣場、解放廣場、自由廣場、到其終點工農廣場。
這條大街是日偽滿洲國時代始建,分設雙向汽車四車道、自行車道、人行步道,機動車與自行車道之間還有林木花池子,步行道更是綠樹成蔭。而以人民廣場為中心串連起南北六個廣場,每個都是十字街道交叉口所形成的圓形綠化廣場俗稱“轉盤”,“人民廣場六姊妹”,人民廣場最大是街心大花園。
售貨員當屬北京市百貨大樓糖果柜臺的張秉貴,“一團火的精神”,其塑像至今仍在王府井大街百貨大樓門前廣場上矗立。糖果一把抓是其“絕技”,與秤稱不相伯仲。很多人到此買糖,就是為了欣賞其這一絕活。
理發員接觸較少,因為自小就由臨近的個體戶自由擇業者湯氏理發員理發,他走街串巷地服務上門,后來通過換房到臨街房屋,在家掛牌營業,我上大學還是他的“老客戶”,手藝很好,當地頗有口碑。很多人“慕名前往”,“買賣興隆”,請其理發是要排隊的。因其身材高大富態,俗稱“大胖子”。
鄰居有一駕駛員,當時絕對屬于“稀缺工種崗位”,被稱為其所在單位的“書記”,可見其在部門的影響地位,當時汽車就少,有車的單位更不多。表妹曾是吉林省的“釣魚臺國賓館”的服務員,還參與接待過國家領導人。
中學同學高中畢業工作于市立醫院幼兒園是保育員,她特別提醒我,在幼兒園,小朋友們叫“阿姨”和“老師”,那是完全不同的身份,后者是畢業于幼師學校。小學同學高中畢業就業在長春一汽做炊事員。
郵遞員騎自行車送報送信,彼時自行車還是青年婚姻嫁妝大件,有自行車騎也令人羨慕。文革中,有首歌曲《郵遞員之歌》,至今還記得其中的部分歌詞:乘東風哎,迎朝陽,報刊雜志我車上裝。我把報刊送工廠,工人們看了心里亮,鼓風機唱起了躍進歌;我把報刊送鄉下,農民們看了喜洋洋,拖拉機唱起了豐收歌……
(馬秀山2023年3月11日)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