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紀已過七十,為什么我在此時刻申請入黨?……我的年齡確實大了些,但還想以有生之年在黨的領導下,接受黨的教育,能為人民做些事。為人民盡忠是不限年齡的。”
1980年5月,一位年逾古稀的老科學家,在入黨申請書上寫下這樣的字句。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院士),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和科學史學家,曾任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首任理事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的錢臨照先生。
錢臨照院士 來源:中華讀書報
放棄高薪,獻身祖國科研工作
1906年8月28日,錢臨照出生在無錫的一個書香門第。受父親影響,錢臨照從小就勤奮好學,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他在國學典籍傳達的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和錢穆進德修業的言傳身教之下,形成了濃厚的家國情懷,并養成了獨立思考、求真求實鉆研精神。
1925年,錢臨照升入上海大同大學大學部物理系就讀,師從胡剛復、嚴濟慈等人。大學畢業后,他先后在廣東和上海兩地的中學任教,并于1930年來到位于沈陽的東北大學物理系任助教。一年后,“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大學被迫臨時停辦,錢臨照只得返回關內。
當時,錢臨照的朋友幫他在上海租界的電話局找到一個職位,而時任北平研究院物理所所長的嚴濟慈則推薦他到物理所工作。不過,由于當時物理所編制已滿,他只能領取一半薪水。一邊是高薪為洋人效力,一邊是為祖國的科技獻身,錢臨照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而這次選擇也成為錢臨照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他走上了一條為中國物理學扎根、發展奮斗終身的道路。
在嚴濟慈的指導下,錢臨照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與北平研究院的幾位年輕人一起,做出了中國本土最早的一批物理學研究成果。其中,根據壓力對照相乳膠的感光作用研究成果而撰寫的論文于1932年發表在《法國科學院周刊》,是我國較早在國外有影響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錢臨照還對水晶圓柱體在扭力作用下產生電荷及其電振蕩進行了研究,該研究對于控制、檢測無線電波頻率,以及后來在抗戰期間實際生產水晶振蕩器提供了理論基礎。
1931年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同仁(前排左起:盛耕雨、嚴濟慈、李書華、饒毓泰、朱廣才、吳學藺,后排左起:錢臨照、魯若愚、陸學善、鐘盛標)來源:中華讀書報
和四萬萬同胞共赴國難
1934年,錢臨照考取第二屆中英庚款留學生,遠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就讀。他在福斯特物理實驗室,開始了多項研究工作,包括空心水晶圓柱壓電效應的理論分析、水注層流中速度分布的測定、體心立方金屬晶體滑移幾何學研究等。
1937年,錢臨照原本計劃跟隨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施密德繼續進行晶體范性研究工作,但“七七事變”爆發讓他改變了主意。在祖國和個人之間,他選擇了前者。錢臨照毅然中斷研究計劃,回國投身于抗戰工作,立志與祖國共存亡。
同年年底,一路輾轉的錢臨照只身進入已淪陷的北平。他憑借過人的智慧和膽識,成功將北平研究院物理所的大量儀器設備安全運抵昆明,為內遷昆明的物理所繼續開展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錢臨照在英國留學期間,曾利用假期主動到倫敦的光學工廠學習應用光學技術。他后來表示,“想到國難臨頭,一個物理學工作者應在應用技術方面也能學習一些東西”。南遷至昆明的北平研究院物理所在當地建立了光學工廠,制造顯微鏡和工程測量光學儀器。此時,錢臨照此前所學習的磨制光學鏡頭和利用干涉儀修補光學部件中的缺陷等技術發揮出重要作用,并在工廠的實際生產中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技術工人,這批技工在新中國成立后大多成為了光學儀器廠的技術骨干。
抗戰勝利后,錢臨照到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工作。此時,他已經接到了美國兩所大學的聘請。選擇優越舒適的外國環境、繼續從事個人科研,還是留在百廢待興的祖國,與之共命運?錢臨照第三次做出了抉擇,選擇為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而奉獻自己的一生。
使成千上萬的人進入實驗室
1950年,錢臨照追隨恩師嚴濟慈的腳步,進入中科院物理所。他觀察并研究了鋁單晶滑移帶的精細結構,研究成果發表在1955年的《物理學報》。這是我國最早的電子顯微學論著,也是我國提交到國際電子顯微學會議的第一篇論文。
1960年,錢臨照調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他授課內容生動、邏輯嚴密,很受學生歡迎。1970年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遷址合肥,此時的錢臨照已經64歲,但他仍然事事親臨一線,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師生一同進行“二次創業”。
1978年后,錢臨照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聯絡多名院士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爭取支持,帶領師生在很短時間內創建了電子顯微鏡實驗室、高壓實驗室等。現在這些實驗室已發展為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研究機構。
上世紀60年代,錢臨照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師生進行學術研討 來源:中華讀書報
對于科學史研究的進展,錢臨照也十分關心。早在抗戰期間,他就曾寫下《釋墨經中之光學、力學諸條》一文,此文校釋《墨經》中的光學8條與力學5條,揭示了中國在先秦時代的科學知識。全文載于1940年的《李石曾先生六十歲壽辰紀念論文集》。新中國成立后,為弘揚祖國古代科技成就,他又應科技類報刊約請,用白話文對《墨經》中的物理學知識進行了深入介紹,對后來學界陸續發表的研究《墨經》科學問題的相關文章起到了引領作用,有力弘揚了祖國古代的科技成就。
20世紀70年代以后,錢臨照曾對西方宇宙理論發展做了深入研究,綜述其自古希臘時期到中世紀,再到文藝復興時期,直至19世紀,跨越2500年間的發展歷程,形成4萬余字的稿件。由此,他回顧了中國古代的宇宙觀,感到它富有東方色彩,自成體系,與西方迥然不同。
1980年,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宣告成立,錢臨照因其在科學史研究的開創性貢獻及對科學史事業的熱忱而被推選為首任理事長。直到去世,錢臨照一直是學會的精神支柱。科技史學會的關鍵決策、重要活動、重大項目,都曾得益于他的指導、推動和支持,學會前五次大會都是在他的領導和參與下召開的。
錢臨照一生堅守初心、潛心科教,他與國家命運共振偕行的壯闊人生,深切地讓我們體會到老一輩科學家求真務實、報國為民的高尚品格。正如書房中他親手書寫的座右銘“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將自己畢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獻給了他所摯愛的祖國。
參考資料:
[1]胡升華.從錢臨照院士的五次選擇看中國科學家精神[OL].中華讀書報,2021.5.13.
[2]劉俊.錢臨照:中國電子顯微學開創者[OL].科學新聞,2021.11.18.
[3]錢臨照的入黨申請書[OL].人民網,2021.5.14.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