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深耕科普不遺余力,讓科技志愿服務生根發芽;他們深挖特色,讓科技志愿服務找到優勢、找準定位;他們以科學家精神為底色,懷揣科普情懷沁潤心靈。
3月1日,在第60個“學雷鋒紀念日”來臨之際,由中國科協宣傳文化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主辦的“中國科技志愿服務經驗交流活動”在北京舉行,多位科技志愿者分享了在志愿活動中的先進經驗和創新方式。
在社區,讓群眾有“醫”靠
在逗哏和捧哏的精彩演繹中,人們記住了“危險、加重、加急” 是病患向急診求助的標準。“達醫曉護”科技志愿者團隊表演的相聲《急診指南》不禁令人捧腹,還科普了急診相關知識。
“通過多種表現形式,讓科普變得真正貼近百姓。”“達醫曉護”創始人、上海市同濟醫院急診創傷救治中心主任王韜介紹,“醫”笑解憂是“達醫曉護”的相聲板塊,一年要在社區里演上幾十回,在笑聲中傳播醫學知識。
2016年4月,寓意通達醫學常識、知曉家庭護理的“達醫曉護”醫學傳播智庫成立,由來自全國20個省區的醫學、傳播學、管理學等交叉學科領域的300位專家組成。
王韜介紹,在科普作品創作方面,“達醫曉護”建有124個線上子刊,累計原創科普作品超3000部,涵蓋視頻、漫畫、微電影;出版科普專著20余部,累計超過400萬字。
借用“達醫曉護”平臺,醫護人員創作的醫學科普內容得以向大眾傳播。“我們在考慮對醫學科普進行一些系統性的研究,讓醫學科普不再僅僅是活動或靠情懷做的事情,而是讓其成為一個體系,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同時也讓醫護工作者能夠更好地用理論來指導實踐,使得醫學科普更加權威、規范。”王韜說。
在基地,特色科普寓教于樂
在成都北郊的茂林修竹中,生活著一群憨態可掬的大熊貓。這里山巒含黛,碧水如鏡,林濤陣陣。
漫步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向波常常被這些“營業”的大熊貓吸引,有的抱著樹枝慵懶休憩,有的朝飼養員“賣萌”。作為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主管,向波一直在思考該如何面向公眾開展以大熊貓為載體的科普教育志愿服務工作。
向波介紹,2015年9月,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科技科普志愿服務隊成立。7年來,208名志愿者通過多種形式,普及以大熊貓為代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知識,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增強公眾環保意識。“根據前期調查,我們發現游客已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參觀,獲取科學知識、參加游園體驗的意愿加強。同時,熊貓基地也需要將科研成果進行科普化推廣。”向波說。
科普志愿者主要從事科普講解、科普活動輔助、場館及園區服務、科普創作、科普表演,以及文字翻譯、繪畫設計等綜合性科普服務工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近10年來,團隊共完成科普教育活動八大類3000余場次,出版科普圖書9部,開發科普視頻、影片8部,科普教育線上線下受眾超3億人次。
如果有一天,你走進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一定要來“科學探秘館”了解一下“熊貓的戀愛與婚配”“熊貓的遺傳”“熊貓和它的伙伴們”……
在鄉村,科技志愿結碩果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穿梭于鄉村小道,把實驗室“搬”進農田,傳授經驗、答疑解惑,為廣大村民打通科技路。
他們就是“科技小院”里的農技專家,這個由農業院校師生組成的科技志愿服務隊,長期駐扎生產一線,開展農業全產業鏈科技志愿服務。
“科技小院是一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的創新模式,開辟了科技工作者與農民、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新路徑,旨在打造農村科普、推廣現代農業科技、農民培訓及服務‘三農’和鄉村振興的有效平臺。”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副理事長張建華介紹,做好一個小院、帶動一個產業、輻射農村一大片,對于農民增收和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布拖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適合馬鈴薯生長,但品種退化、種植技術落后、技術推廣艱難等問題,長期制約著當地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張建華透露,四川布拖馬鈴薯科技小院成立后,所繁育出的良種種薯、種苗,打造了標準的三級種薯繁育生產體系,建立了馬鈴薯生產、加工的產業體系,布拖縣馬鈴薯新產業如愿起步,實現全縣創造產能約5.1億元。
“科技小院幫助老百姓增收的同時,也讓當地人吃上了不發芽的土豆,老百姓的科學素養和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張建華說,科技小院還將在當地馬鈴薯后續生產管理、收獲、貯藏及銷售等環節中提供全程陪伴式科技服務。
“‘小院’大門天天開,農事問診很方便。” 如今,張建華常常聽到這樣的聲音。(科普時報記者 史詩)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