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知識及其專利與國家繁榮

            2023-02-15 09:06:07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馬約爾說過“科學永遠是財富之源。今天,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差距就是在掌握知識方面的差距”。《國窮國富》([美]戴維·蘭德斯著門洪華等譯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引言保羅·薩繆爾森的話:窮國為何如此貧窮?富國為何如此富足?

            蘭德斯認為:“國家的進步和財富的增長,首先是體制和文化;其次是錢;但從頭看起而且越看越明顯的是,決定性因素是知識”(第383頁)。

            蘭德斯特別強調:“歷史憎惡跳躍,大的變化和經濟革命都不是突然來臨的,它們必定是經過了周全的和長期的準備(第253頁)。

            工業大革命的非凡技術進步不是成就于一夜之間,沒有什么發明是一跳出來就很成熟。需要經過大大小小的許多改進,才能使一個想法轉化為一項技術。第一臺利用蒸汽造成真空以推動水泵的裝置,于1698年獲得專利。第一臺嚴格意義上的蒸汽機于1705年獲得專利(第256、7頁)。

            精煉者掌握了處理焦碳煉出的生鐵的技術(1783年和1784年獲專利)。再經過70余年,出現了廉價鋼(1856年獲專利)(第259頁)。

            1880年,拜耳教授合成了它(注:人造靛藍的制作方法)并且把這種制作方法賣給了巴斯夫公司和赫希斯特公司,兩家公司認定值得合作,用了17年的時間、獲得152項專利(第403頁)。

            蘭德斯還強調“科學發現的常規化,即發明的發明”(第282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在現代化學領域中已經把世界其余國家遠遠地拋在了后面——以致那場戰爭中的戰勝國對德國工業專利權實行沒收,也沒有立即給德國的國外競爭者帶來好處。美國最大的公司雖然擁有最優秀的美國化學工程師,卻也不知道如何對待這些化學工業專利權或者如何使它們運轉起來(同上第404頁)。

            馬克·吐溫說法,“沒有專利局和完善專利法的國家就像螃蟹,不能前進,只能橫行倒退”(《人民日報》2014年1月24日第5版)。

            知識產權學者看法,追求利益和幸福是人類的天性,知識產權制度正是抓住了人類的這一特點,用名與利使其煥發出巨大的熱情。“創新是知識產權的源泉,知識產權是創新的動力”。專利制度是發明的發明。

            (馬秀山2023年2月14日)

            鏈接文章:“中國科技發展的幾個戰略命題”(梅永紅《科技日報》2010年7月8日第2版):一、知識重于財富;二、制度重于技術;三、引人重于引資。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